你要是问我古人有多浪漫,我会带你去看古琴。
古人造琴时将其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入了古琴之中。古琴也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与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不谋而合,所以备受文人喜爱。
从浅层来讲,我们可以从古琴造型来分析其中蕴含的文人思想。
1、古琴结构: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古琴面板呈圆弧形,象征天圆。底板平直,象征地方。由于人们对古琴十分喜爱,所以还将古琴加入了一些拟人化的称谓和神圣动物的名称如:“额”、“颈”、“肩”、“腰”、“龙池”、“凤沼”、“龙龈”、“雁足”等。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古人将天地间美好事物和古琴发生联想,以表达自己对琴的热爱以及愿与琴和自然合而为一的愿望。
2、琴面:
琴面承载着古琴很大部分的功能,徽位和琴弦都在琴面上。琴面内腹斫成膛腔,在龙池、风沼处留有微微隆起的纳音,一般常见设有两根音柱连接着面板底板,传导振动。
为了能够充分振动,琴面的木材要具备纹理顺直、物理性能稳定、干燥充分、木料声音传导性、音色反应好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古琴的面板多采用桐木、杉木等松质木料制成。古人在反复实践中发现桐木的纹理顺直,性能稳定不易变形,发声效果好,是制作古琴面板的良材。如果能找到古桐木、古庙大梁悬钟的木头或者古代棺椁老木就更好了。
3、琴底:
琴面与琴底分属阴阳,琴面为阳,琴底为阴。琴底在古琴中要起到反射音响的作用,材质以坚硬为佳。而梓木坚硬,用来制作琴底能使琴坚牢不易变形。所以自古以来斫琴师都多以梓木做底。
4、琴徽:
古琴有散音、按音、泛音三种音色,徽位就是为其中的泛音而设立的。泛音时左手所按的地方便是古琴的十三个徽位对应的按弦点,即琴面上的琴徽。徽多用螺钿制成,也有人使用金、银、玉、石等质地的材料制成。
5、岳山:
琴面右侧头部8-10厘米处嵌有一条硬木,称为岳山。名字中的“岳”字代表了坚定不移和超然物外的态度。
6、龙池、风沼:
古琴底板的中部和尾部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洞孔,形状为长方形或圆形。中部大的称为龙池,尾部小的称为风沼。
7、雁足:
在龙池与凤沼之间的近凤沼处,有两只支撑琴体和系缚琴弦的脚,称为雁足。雁足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部位,但它有着不容忽略的“美貌”。
细心的朋友应该发现了,古琴的各个部件中大多都隐含着一个字,那就是水。如“承露”、“龙池”、“凤沼”、“轸池”、“足池”、“声池”、“韵沼”等。这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有意为之。古人希望通过这些名字能够把水汇聚起来,以此来赞美水,并用来比喻君子的美德。琴人希望自己能够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放低姿态摆平心境,使自己达到平和的境地。
古琴中的阴阳关系除了琴面和琴底还有“山”和“水”。“岳山”为“山”,“琴弦”为“水”。这其实体现了中国文人的一种审美意趣:见山立志,遇水生情,仁者喜山,智者喜水。上善若水的审美观在此也有了充分的体现。
如果您需要得到更多购琴、学琴经验的分享,了解更多琴学知识等任何古琴的问题都可私信或留言!
我整理了一份古琴知识全套资料包,回复领取,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