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性骨折术后规范化治疗推荐意见10:
需定期对抗骨质疏松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决定后续治疗效果?
定期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可以判断抗骨质疏松治疗效果,常见的监测手段有两种:一是通过DXA测量BMD,二是测量骨转换标志物,包括骨钙素,代表骨吸收的CTX,代表骨形成的P1NP,评估骨代谢状态。
在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血清维生素D3,血钙,尿钙等。此外,药物治疗前后可完善BMD监测,为后续疗效判断提供基线参考标准,但不应为了完善BMD检查而延误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启动。治疗早期可通过观察骨转换标志物来了解药物的效果,评估疗效和患者用药依从性。可以考虑在抗骨质疏松治疗后1-2年复查骨密度,每3-6个月酌情复查骨转换指标。如果疗效肯定可适当延长监测间隔。经过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后,患者仍出现持续的骨密度减低或多次脆性骨折的发生,应考虑再次排查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症的可能。
北亚骨内科的管理范畴包括:骨科病人围手术期管理、术后病人康复;骨科非手术骨病,颈椎病、腰椎病、骨关节病,骨肿瘤、骨感染;多学科相关骨病,内分泌相关骨病,风湿免疫相关骨病,遗传性骨病等;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