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松质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骨科精读一文读懂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治
TUhjnbcbe - 2021/6/24 17:47:00

(一)摘要

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骨量差、修复慢、内固定稳定性弱且失败率高等特点,常伴有不同程度骨缺损。临床以肱骨近端、桡骨远端、胫骨平台、胫骨远端、跟骨与脊柱骨缺损较为常见,主要以自体骨、异体骨与各种骨替代物进行修复。本共识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流行病学的基础上,依据文献复习和专家调研的结果,对骨缺损特点、骨修复材料、常见部位骨修复策略及康复辅具应用等方面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阐述,期望改善疾病预后,并推进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缺损临床规范化的修复进程。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即可发生的骨折,常见部位是椎体、髋部、前臂远端、肱骨近端和小腿远端等。骨质疏松性骨缺损是指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骨的结构完整性破坏而发生的缺损。由于骨微结构改变,骨矿成分和骨基质成分沉积不断减少,骨小梁稀疏断裂,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经常伴随骨缺损。

(二)常用骨修复材料

是松质骨的高孔隙率和低强度,内固定通常需要植骨填充骨缺损部位以改善固定效果。目前骨修复材料主要有两种类型:(1)骨传导性骨修复材料,提供机械稳定性和增强置入物的骨整合;(2)诱导性骨修复材料,通过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诱导骨重建来增强修复。临床常用的骨修复材料主要有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人工骨和骨靶向修复材料。

2.1自体骨

自体骨移植物可快速、完全地整合至宿主骨中,是治疗骨缺损的“金标准”和评估其他骨移植物的基准。自体骨是疗效最好的植骨材料,可以根据缺损大小,选择皮质骨进行结构性植骨增加骨折的稳定性,或使用松质骨填充骨质缺损促进骨折愈合。但自体骨来源有限,且会造成二次损伤。在临床常见的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诊治中,自体腓骨段移植联合锁定钢板固定能够增强内固定物对内翻应力的支撑,减少内固定丢失、断钉断板和肱骨头坏死的发生风险。自体松质骨移植物的大比表面积有利于血运重建和骨传导。同时,自体松质骨中含有丰富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骨诱导因子,有助于维持成骨潜能。自体皮质移植物具有优异的结构完整性,可在早期提供有效的机械支持。

2.2同种异体骨

同种异体骨是自体骨的合适替代品,可从活体供体或非生命供体获取,并在骨组织库内处理。松质骨同种异体移植物主要应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脊柱融合增强和空洞骨缺损的填充。皮质同种异体骨主要用于椎体成形术,以填充需要立即承受载的骨缺损。脱矿骨基质(DBM)是脊柱融合术、骨不连移植和骨缺损填充的常用植骨材料,其整合类似于自体骨,引发软骨内成骨并最终在植入部位形成新骨。

2.3人工骨

硫酸钙移植物是最快速吸收的合成骨替代物。吸收通常在1~3个月内发生,比实际骨沉积更快。磷酸钙陶瓷(CaP)是由不同比例的钙离子和有机磷酸盐组成的钙盐化合物家族,属合成矿物盐,CaP作为一种具有良好骨传导性的生物可吸收陶瓷受到广泛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骨科精读一文读懂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