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松质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福建省之茶种渊源下
TUhjnbcbe - 2021/5/30 17:51:00
助力青少年祛除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416850.html

1无性系茶树类群源流

福建茶区自古就有乔木或半乔木的大、中叶茶种,它们多为有性系群体中遗传变异的茶树种,如: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福安大白茶、水仙、梅占、早逢春、四季春、岭路大白茶、歌乐茶、黄岗乌龙、柏柳乌龙牡丹、长红、吴山早芽、岗下大茶、大红等。自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随着茶叶科技的发展,茶树育种技术和手段的进步,由人工选育、杂交,无性繁殖出许多新优的品种,如:福云杂交系列品种(福云6-23号、福云、)、白云1-4号等。

无性系茶树品种,有乔木大叶型、半乔木大叶种、半乔木中叶种、灌木大叶种、灌木中叶种、灌木小叶种等。

福建无性系茶种主要有三大群体,一是适制绿、红、白茶的闽东北大白茶群体;二是适制乌龙茶闽南、闽北乌龙茶种群体;三是由省茶科所新选育的良种等三大类。闽东北大白茶群体,以福鼎为主,分布地还有政和、福安、霞浦、蕉城区等地。闽南、闽北乌龙茶种群体、闽南以安溪为主,分布地还有永春、诏安、平和等;闽北以建瓯、武夷山为主。闽东北大白茶群体为政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早逢春、四季春、歌乐茶、黄岗乌龙、柏柳乌龙、岗下大茶、吴山早芽等。梅占适于制乌茶,亦可制红、绿茶。闽南、闽北乌龙茶种群体有适合制乌龙茶的有水仙、黄棪、铁观音、毛蟹、大叶乌龙、本山、凤圆春、杏仁茶、大红、白毛猴、白奇兰、竹叶奇兰、西坪白牡丹、安溪白茶、苦味白牡丹、金黄面奇兰桃仁、邹面吉、黑旦、慢奇兰、慢乌龙、白牡丹、长红、奇心奇兰、早奇兰、赤叶种、白样观音、竹叶种、红英、薄叶、厚叶种、红样、福岭白牡丹、大坪白牡丹、红骨乌龙、犹猴种、笠枝乌龙、软枝乌龙、小叶奇兰、墨香、白芽奇兰、乌龙、佛手、肉桂、八仙茶、高脚乌龙、长叶乌龙、矮脚乌龙等等。

1.1无性系半乔木茶种

1.1.1制绿、红、白茶“大叶种”

1.1.1.1福鼎大白茶

原产于福鼎市点头乡翁溪村,栽培历史有一百余年。年原开始向福建全省及全国茶区推广。年和年,在两次全国品种研究会上,均确定为全国推广良种,并作为全国品种对照种,萌芽较早,适制“白琳工夫”红茶、白毫银针、白牡丹、白茶、绿茶等。

1.1.1.2政和大白茶

原产于福建政和县铁山镇,主要分布于政和、松溪、闽北、闽东及省外部分茶区。其栽培历史已有一百多年左右。其萌芽期较迟,4月中下旬开采。制成“政和工夫”红茶或绿茶品质优异,制成“白毫银针”,为白茶的上品,窨制成花茶品质亦优。

1.1.1.3福鼎大毫茶

原产于福鼎市柏柳乡汪家洋村,栽培历史约有百年,年前仅有数株。年以来,已在全省及省外重点茶区推广种植。树势、芽叶较福鼎大白茶为大,芽梢也较粗壮,开采期与福鼎大白茶相近。制成红茶、绿茶与白茶品质均好,也适于窨制高档花茶。

1.1.1.4福安大白茶

年前由福安市茶业局陈乐生于福安县康厝镇高岭村发现,原名高岭大白茶,年后改名“福安大白茶”。该种树高、叶大、芽壮,萌芽期较比福鼎大白茶迟些,当时称这种茶树为“皇帝茶”。曾在省内外茶区广为推广,适制红茶、绿茶和白茶,芽梢肥壮,含水分多,制绿茶鲜叶应适当摊晾。

1.1.1.5早逢春

年在福鼎城关柯岭村,从福鼎大白茶中单选出之早芽种,后经在当地繁育推广,年春省茶科所引进压条苗栽于品种观察园,后在福鼎等闽东茶区少量推广。其春茶萌芽,开采期比福鼎大白茶早7-10天左右,适制红、绿茶。

1.1.1.6四季春

年由霞浦县溪边茶场白垅沙试验茶园的菜茶群体中单株选育出的,因发芽早,生育期长,一年可采6轮,名为“四季春”。适制绿茶、红茶,在霞浦及闽东部分茶区栽培。

1.1.1.7岭路大白茶

原产于福安市岭路一带,栽种时间较长,在福安市部分茶区栽培推广。树势尚高大,分枝稍疏,结实较低,适制红、绿茶。

1.1.1.8歌乐茶

又称乌龙或福鼎乌龙。由福鼎市磻溪黄岗茶农引自闽北,栽培历史较长。主要分布于福鼎市白琳的水郊、棠园、磻溪的黄岗、点头的小池等茶区,为零星栽植,嫩芽梢粗壮,色淡绿微带紫红。

1.1.1.9黄岗乌龙

原产于福鼎市黄岗,少量栽培,年省茶科所引进少量压条苗,叶片较福鼎大白茶稍宽大,叶色浓绿油光或浅绿缺光泽,萌芽期与歌乐茶、柏柳乌龙相近。

1.1.1.10柏柳乌龙

亦称“高乐茶”。原产于福鼎市柏柳、过苋、上宅、水池一带。年从福鼎翁江茶场引种省茶科所品种园。叶片较福鼎大白茶稍宽大,但较歌乐茶略小,开采期与歌乐茶、黄岗乌龙相同,属中芽种。

1.1.1.11岚下大茶

由福建省茶科所于年从霞浦县岗下有性群体中单选出的品种、嫩芽梢肥壮,色绿带紫红,有毫。萌芽,开采期与福大相近,属早芽种(参见表4-6福建有性系茶树品种起源和性状)。

1.1.2制乌龙茶“大叶种”

1.1.2.1牡丹

原名石仙(山)种、后名白牡丹,真白牡丹或马挞石村之白牡丹等,后改牡丹。原产于安溪县留山乡,赤水之马挞石村。系从羊角尖山上野生茶树扦插繁殖而得,已栽培有年左右。年载于省茶科所。制成乌龙茶品质优良,但苦味略重,可为药用的贵品,中易栽培管理。

1.1.2.2长红

又名长叶型大红。年由省茶科所从安溪县兰田大红品种中选早芽叶种单株育成,少量推广栽培。树势高大,高幅常达2-4m以上,叶肉肥厚,质尚柔软,嫩芽叶毫少尚肥壮,略带紫红,制乌龙茶品质良好,制绿、红茶品质一般。

1.1.2.3水仙

约在一百多年前原产于建阳市水吉镇的大湖,主要产地现分布于建阳、建瓯、武夷山及闽南永春,安溪、仙游、南安、大田、德化等茶区,广东饶平、台湾新竹、台北等地有栽培。芽叶肥壮,育芽力强,萌芽期较迟。制武夷岩茶开采期常在“立夏”前后,适制乌龙茶,为制武夷岩茶上品,具兰花香,亦可制红、绿茶。

1.1.3制绿、红、白茶“杂交大叶种”

1.1.3.1福云6号

又名福云58-6。由省茶科所于年自福云58型有性群体(即由母本福鼎大白茶与父本云南大白茶自然杂交第一代群体)中,单株分离选育出之无性系品种。已在全国茶区推广。嫩芽梢尚肥壮多白毫,春茶萌芽期比福鼎大白茶早一星期左右,可为特早芽品种。适于制绿茶、红茶、白茶,品质均良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为福建绿茶、红茶、白茶区的主要栽培品种。

1.1.3.2福云7号

又名福云58-7。品种来源同福云6号。在省内外部分茶区推广。嫩芽梢肥壮多毫,色带黄绿,芽身长尖,近似云南大叶种,萌芽开采期较福鼎大白茶略迟,属早芽偏迟。适制绿、红茶、花茶,内外质甚优。

1.1.3.3福云8-23号

福鼎大白茶与云南大白茶杂交的福云品系:即福云58-8、58-10、58-23、58-11、58-9、58-15、58-16、58-19、58-20、58-21、58-14、58-2。上述12个福云品系的品种来源均同福云6号,均在省内外部分茶区推广,或少量栽培。其生物性状、经济特性各有千秋,它们均适于制茶绿茶、红茶或白茶,但其成茶品质各有所长。

1.1.3.4福云

又名福云59-10,它乃省茶科所于年自福云59型有性群体中(即用云大为父本、福大为母本),通过自然杂交,年从福鼎大白茶母树上获得第一代有性群体,用无性单株分离选育而成,年始小区试验,具高产特性,芽梢尚壮,易硬化。

1.1.3.5福云

又名福云59-5,其品种来源同福云,年始小区试验。嫩梢色绿肥壮,多茸毛,开采期与福大相近,属早芽种,抗冻能力尚强,幼株生长迅速。

1.1.3.6白云品系1-4号

白云品系:原名云大福安一代1号、2号、3号、4号。它们系年从云南勃海引进的云南大叶种在福建省茶科所的有性第一代(F1)中,用单株无性分离选育的早芽品种。年开始小区试验,年始较少量繁育试种。他们的生物学特征、经济特性各有不同特点。白云1号、2号为早芽种,白云3号、白云4号为中芽种。

1.1.4制乌龙茶的小乔木“中叶种”

1.1.4.1梅占

一百余年前原产于安溪县芦田乡,主要分布于安溪县龙海大坪茶区,在本省闽东、闽南等地亦有推广种植。叶肉厚质较脆,叶面平滑,色浓绿油光,为中芽种。适制乌龙茶,制成绿、红茶,香气高,具兰花香。闽北亦有种植[44]。

1.1.4.2金凤凰

为武夷山茶科所选育的新品种。为中生种,树姿较直立的中叶类,叶色绿,少毫,适制乌龙茶。

1.1.4.3玉龙

由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选育的新品种,为半开展的小乔木中叶迟生种,叶长椭圆,叶色暗黄绿,适制乌龙茶。

1.1.4.4科旦

由福建省安溪县茶叶研究所选育的小乔木早生的中叶种,植株较直立,叶形椭圆,叶色绿,芽毫较少。

1.1.5制绿红茶小乔木“中叶种”

春波绿

它由霞浦县茶技站于年从霞浦溪南芹头茶场福鼎大白茶有性群体中单选的特早生的无性系品种。芽梢绿色,茸毛尚多,萌芽期比福鼎大白茶早10~15天,适制烘青绿茶及制扁形特种绿茶。

1.2无性系灌木茶种

福建灌木无性系大、中、小叶种,制乌龙茶的茶树品种群体,主要分布于闽南安溪县、闽北建瓯、武夷山;制绿茶的无性系多集中于福鼎。

1.2.1制乌龙茶的灌木“大叶种”

1.2.1.1红芽佛手

原产于安溪县官桥金榜村骑虎岩。栽培历史约在余年以上。主要分布于闽南安溪、永春及闽中的仙游、莆田等县、闽北的武夷山等地。嫩芽叶肥大,色带紫红油光,为中芽种。制乌龙茶质优,制红茶汤色特红浓,味香带苦。

1.2.1.2绿芽佛手

它与红芽佛手统称佛手,又称香缘种、雪梨。原产地、分布地及历史,均与红芽佛手同。嫩芽梢淡绿,开采期与铁观音相近,属中芽种,适制乌龙茶或红茶。

1.2.1.3兰田乌龙

原产于安溪县兰田乡,年引种省茶科所繁殖。开采期与毛蟹、梅占相近,属于中生种,适制乌龙茶。

1.2.1.4大红(制乌龙茶种)

原产于安溪县西坪、罗岩一带,栽培历史尚长。它分布于安溪罗岩、峣阳、柏垅等地。

1.2.2制绿红茶的灌木“大叶种”

联山大叶

原产于福建上杭县南山乡联山村,年3月由省茶科所科研人员发现,单选、定名。为灌木大叶种,树势直立高大,叶椭圆,叶色深绿,属早生或中生种,萌芽期与福鼎大毫茶相近,适制绿、红茶。

1.2.3制绿红白茶的灌木“中叶种”

1.2.3.1长叶早

它又名牛角茶、早芽,原产于福鼎县柏柳,据传已有~年的历史。它分布于福鼎柏柳的过苋、汪家洋及翁江等地。芽梢细小,色绿,茸毛尚多,萌芽早,为早生种,适制绿、红茶,条细、有毫,香味尚好。

1.2.3.2紫芽早

原产福鼎县黄岗一带,栽培历史距今已有90.年。芽梢肥壮,紫红色,毫多,萌芽期比福鼎大白茶早10天左右,为早生种,制绿、红茶,品质一般。

1.2.3.3革新1号

又名福安菜茶无性单选1号。系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从福安坦洋有性群体中单选出无性系中生种。年小区比较试验,梢肥壮色绿,茸毛少,适制绿、红茶。

1.2.4制乌龙茶的灌木“中叶种”

1.2.4.1铁观音

又名魏饮种、红心观音、红样观音。原产于安溪县松峣乡(峣阳乡、今西坪镇)之魏饮村。即今之松岭(林)头,清雍正元年()年发现,年始种植。树冠开展,枝条斜生,叶肉质脆,肋骨特明,色浓绿油光,嫩芽梢肥壮,色带紫红,萌芽期在春分前后,中叶类,晚生种,制乌龙茶全国名茶“铁观音”品质极优,条索肥壮园结,滋味醇厚甜鲜,香气清芳高强,具特殊香味,常以“观音韵”区别于其他乌龙茶,为国优良种。

1.2.4.2毛蟹

原产于安溪县福美乡之大丘仑,栽培历史约百余年。叶色黄绿或绿,叶肉尚厚质较硬脆,白毫长而密,开花结实率不高,萌芽期在春分前后。适制乌龙茶,制成红、绿茶,毫显,品质尚佳,为国优良种。

1.2.4.3本山

原产于安溪县西坪、峣阳一带,有长叶本山和圆叶本山两种。栽培历史尚长。小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植株矮小,叶片斜生似铁观音,色带黄绿缺光泽,萌芽期通常在春分前后。制乌龙茶品质良好,尤以圆叶本山为优,香高味醇,为国优良种。

1.2.4.4大叶乌龙

又称大叶乌、大脚乌。原产于安溪县长坑、兰田一带,栽培历史约年左右,属中叶种,叶长7.7~9.7cm,长者11.4cm,宽4.2~5cm,肉厚质较脆,色黄绿,芽叶深绿,茸毛少,萌芽期在春分前后,属中生种,适制乌龙茶,为国优良种。

1.2.4.5凤圆春

原产于安溪县,灌木型中叶晚生种,叶形椭圆,叶色深绿,毫少,适制乌龙茶,为省优良种。

1.2.4.6杏仁茶

原产于安溪县,为灌木状的中叶类,属于晚生种。树姿半开展,叶形椭圆,叶深绿色,毫少,适制乌龙茶,为省优良种。

1.2.4.7白奇兰

原分布于安溪县峣阳一带。在安溪已有近年的栽培历史。共和国后向闽西南、闽东北等部分茶区试推。芽梢色黄绿稍带乳白,中生种,制乌龙茶品质尚佳。

1.2.4.8金黄面奇兰

原产于闽北、后用无性繁殖的品种,栽种安溪县峣阳及闽南各地。为中生种,其开采期与白奇兰同,制乌龙茶品质甚佳,具独特香味,为色种上等原料。

1.2.4.9青心奇兰

别名留山奇兰、青心仔。原产安溪县留山乡,栽培历史约有-年左右,萌芽期春分前后,属中生种,制茶品质等与慢奇兰同。

1.2.4.10早奇兰

原产安溪县峣阳彭溪村,栽培历史不长,原仅少量数株,后繁殖零星推广,为中生种,制乌龙茶品质尚佳。

1.2.4.11慢奇兰

原产福建,分布于安溪县西坪、松峣一带。叶色浓绿油光,叶肉厚,为晚生种。制乌龙茶品质尚佳,常列为上等色种。

1.2.4.12竹叶奇兰

原产福建,分布安溪县峣阳一带有零星栽植。树较其他奇兰直立,叶肉较薄,为中生种,制乌龙茶品质尚佳。

1.2.4.13赤叶种

原产安溪县柏叶一带,栽培历史不长。树姿直立,芽叶肥大嫩绿,基部略带紫红,为中生种。制成乌龙茶品质优良。

1.2.4.14白样观音

别称落骨种、白样(芽)。栽培历史一百余年,原产于安溪县峣阳一带。叶尖下垂如铁观音,叶色绿或浅绿油光,毫少,为晚生种。为闽南乌龙茶区之高产品种,制成乌龙茶品质甚佳,亦带有“观音韵”。

1.2.4.15竹叶种

原名菜葱。栽培历史约在—年,安溪县萍州张竹叶茶园少量栽植。枝梢直生,枝干灰显有白斑,为中迟生种。

1.2.4.16红英

原产于安溪县西坪、峣阳一带。仅峣阳松岭头魏饮村有少量。栽培历史比铁观音短。树姿开展似铁观音,唯较直立、整齐。叶尖下垂如铁观音,嫩芽色紫红(比铁观音红),毫显。萌芽期比铁观音略迟,为中迟生种,产量比铁观音高。制成乌龙茶质优,香气似铁观音,味稍差。

1.2.4.17薄叶

原产于安溪县大坪,栽培历史不明,年冬由大坪引种省茶科所。树皮灰白色,叶肉较薄,有毫,属中迟生种。

1.2.4.18厚叶种

原产安溪县洋山,少量栽培,年秋引种省茶科所,树梢直立,叶厚面卷,毫欠明,开采期与铁观音、大叶乌龙相近,为晚生种,产量不高。

1.2.4.19红样

原产于安溪县,分布大坪、萍州一带。栽培历史短,叶肉尚薄软,色浓绿缺光泽;最主要特征是嫩芽梢肥壮,色紫红,为晚生种。

1.2.4.20福岭白牡丹

原产于安溪县福岭百尺村,年春引种福建省茶科所。原产地的生产茶园中树势矮小,树皮灰白,叶形近似倒披针状,叶面具肋骨状,色淡绿,为中迟生种,制成乌龙茶品质一般。

1.2.4.21大坪白牡丹

原产安溪县大坪,仅少量栽植。叶色黄绿或浓绿,叶肉尚薄软,具肋骨状,嫩芽梢尚壮,较长,色黄绿,略带紫红,为晚生种。制成乌龙茶品质尚良好,亦适制绿、红茶。

1.2.4.22红骨乌龙

原产安溪县,原在大坪后沟山原张孙麟小块茶园栽植,距今80-90年左右。叶形似大叶乌龙或大红,叶肉厚具筋骨,老叶色黄绿,芽梢肥壮绿色,基部具桃红色是明显特征。为中生种,制乌龙茶,产量与品质均属中上水平。

1.2.4.23犹猴种

原产安溪县峣阳寨顶一带,分布不广,栽培历史不长,年春从寨顶移苗种于福建省茶科所,叶肉稍厚,叶色浓绿油光,芽梢尚肥壮似铁观音,色绿有毫,鱼叶开展期与铁观音相近,属中生种。

1.2.4.24笠枝乌龙

当地又称硬骨种或硬骨乌龙。原产安溪县兰田一带,栽培历史~年左右。年引种福建省茶科所。树枝粗硬稍直生,干灰棕色,分枝部位高尚密,叶多下垂着生,毫短少欠明,萌芽期与大叶乌龙相近,属中生种。

1.2.4.25崎种

俗称“土观音”。原产于安溪县,零星分布于安溪峣阳、西坪、园潭等地。年引种福建省茶科所。树势开展,似铁观音,枝粗壮斜生,枝干灰白色,叶肉厚突起,肋骨明。花型大,柱头3分叉,奇形曲折,多二长一短,似铁观音。芽梢绿色稍带紫红,毫短少,属中芽偏迟种。

1.2.4.26白茶

原产于安溪县罗岩,少量栽培,年秋引种福建省茶科所。树势矮小,枝干灰棕色,叶色浓绿油光,梢色绿或黄绿略带紫红,毫尚明,属早生种。产量与制成乌龙茶品质均属中等水平。

1.2.4.27白毛猴

又称毛猴。原产于安溪县西坪一带,栽培历史近年,主要分布于峣阳、洋山、柏垅一带,零星栽培。年春引种福建省茶科所。各地所见变异颇大。经济性状与花器与毛蟹有许多相同处,似有亲缘关系。洋山毛猴,花小花丝少,与峣阳南山、寨顶、柏垅之毛猴不同。南山白毛猴,叶背披伏硬毛,嫩芽梢绿色或紫红色,毫多。萌芽期与铁观音、大叶乌龙相近,为中生种。制成乌龙茶品质优异,与铁观音相近。

1.2.4.28苦味白牡丹

原产于安溪县。属灌木型的中叶类,树姿半开展,叶椭圆形,叶为绿色,少毫,早生种,制乌龙茶。

1.2.4.29桃仁

原产于安溪县,属灌木型的中叶类,树较直立,叶为卵圆或椭圆,叶色绿色,少毫,为中生种,制乌龙茶。

1.2.4.30邹面吉

原产于安溪县。属灌木状的中叶种类,树姿半开展,叶长椭圆,叶深绿色,少毫。为中生种,制乌龙茶。

1.2.4.31黑旦

原产于安溪县,灌木型中叶类,叶形长椭圆,叶深绿色,少毫,为中生种,制乌龙茶。

1.2.4.32慢乌龙

原产于安溪县,属灌木型的中叶类,树姿半开展,叶形长椭圆或椭圆,深绿色,茸毛较少,属晚生种,制乌龙茶。

1.2.4.33高脚乌龙

原产建瓯,分布于建瓯东峰桐林和武夷山等地。栽培历史较长,年冬引种福建省茶科所。枝直生,枝干棕灰,芽梢绿色尚紫红,毫短少足明,属于中生种,制乌龙茶品质优,列为“武夷岩茶”上品。

1.2.4.34长叶乌龙

原产建瓯,分布于建瓯东峰等地,其性状与高脚乌龙有相同之处。叶长平均10.4cm,叶色黄绿,具肋骨状,属中生种,制成乌龙茶品质一般。

1.2.4.35白芽奇兰

原产于平和县崎岭乡彭溪村,发现于清乾隆年间(~),后经无性繁殖栽培至今。为无性系灌溉木型中叶中芽种,树势半开展,较其他齐兰直立,分枝较密,叶长椭圆,叶色深绿具光泽,芽梢尚长大,芽头白绿,香气似兰香。适制乌龙茶[53]。

1.2.5制乌龙茶的灌木“小叶种”

1.2.5.1软枝乌龙

亦称矮脚乌龙。原产于安溪县兰田一带,分布于兰田、大坪、峣阳等地。年引种福建省茶叶研究所。栽培历史约~年左右。为矮生小灌木,枝条披软,几成水平或匍匐状生长,分枝低矮而密,芽少毫,紫红色,为中生种。

1.2.5.2小叶奇兰

别名奇兰仔、留山奇兰。原产于安溪县晓阳、留山一带。栽培历史尚长。树姿开展,枝条披斜,叶长×宽(仅7.1×2.8cm),叶肉较薄软,肋骨欠明,芽梢较小,为中生种。

1.2.5.3墨香

原产于安溪县,曾存大坪、萍州张方校茶园,栽培历史长,但逐被淘汰。树势披展矮小,树姿平披如盘状,枝细弱披软,叶肉梢厚,面平滑,色黛绿缺光,芽梢紫红色,毫少,为中生种。

1.2.5.4矮脚乌龙

原产于建瓯市,分布于东峰桂林一带和武夷山等地。栽培历史较长,年冬引种福建省茶科所。矮生,树披张,枝斜生,分枝低密,嫩芽梢短小,色绿微紫,毫欠明,萌芽期与梅占、毛蟹相近,属中生种。

2国优省优茶种

2.1国优省优茶种种类

年以来,福建省陆续发现各主要产茶区的优良茶树品种、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及茶区部分茶叶科技工作者用有性杂交、无性繁殖等多种方法,选育了大量茶树优良品种,其中获得19个国家级优良品种(其中省茶科所选育成7个)是:即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梅占、毛蟹、铁观音、黄棪、本山、福建水仙、大叶乌龙(以上11个,为年在厦门全国第一批审定的国家级优良品种,占全国的38%);福云七号、福云六号、福云十号(为省茶科所选育成,系年全国第二批审定的国家级优良品种);诏安八仙茶、茗科1号(金观音)、黄观音、悦茗香、黄奇(年后至年审定国优品种)。获得18个省级优良品种,他们是:佛手、肉桂、早逢春、福云(—年被福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朝阳、丹桂、九龙袍、春兰(年一年认定);瑞香、早春毫、金牡丹、福云二十号、黄玫瑰、紫玫瑰、紫牡丹(年一年认定),还有白芽奇兰、凤圆茶、杏仁茶等。

2.2新育国优省优品种

福建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自年以来,就重视调查研究福建省茶树品种资源,在建立茶树品种观察园、’种质资源园、选种材料种质库的基础上,开展品种杂交选育、无性繁殖等工作,培育出大批茶树新优品种。现据该所《所志》(年9月)记载,将该所育成的7个国优良种和12个省优品种简介如下(其余12个国优、6个省优品种由各茶区培育,不重复介绍)。

2.2.1国家级优良品种

2.2.1.1福云6号

~年从福鼎大白茶与云南大叶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分离选育而成的无性系新品种。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级品种。小乔木型,大叶型,特早芽种,茸毛多。适应性广,适制红、绿茶。

2.2.1.2福云7号

~年从福鼎大白茶与云南大叶茶自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级品种,编号GSl-。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二倍体,芽叶黄绿色,茸毛多,适制红茶、绿茶、白茶,品质优;制烘青绿茶,色黄绿,白毫多,香高长,味醇厚;制白茶,芽壮,毫多,香清爽,味醇和。抗寒、抗旱能力较强。

2.2.1.3福云1O号

~年从福鼎大白茶与云南大叶茶自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级品种,编号GSl-。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芽叶淡绿色,茸毛多,发芽密,持嫩性强。适制红茶、绿茶、白茶,品质优。制工夫红茶,条索细秀,色乌润,白毫多,香高味浓;制烘青绿茶,条索紧细,色翠绿,白毫多,香高味厚。抗寒、抗旱能力较强。

2.2.1.4黄观音

~年以铁观音为母本,黄棪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年2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编号闽审茶002。年4月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茶015。年6月通过省级科技成果评审。年11月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二倍体。芽叶黄绿色,发芽密,杂种优势强,适制乌龙茶、绿茶、红茶,品质优异,制优率高。制乌龙茶香气馥郁芬芳,具“通天香”,滋味醇厚甘爽,制绿茶、红茶,条索细秀,花香显,味醇厚。抗性与适应性强,超过父母本。

2.2.1.5悦茗香

~年从福建安溪县引进的赤叶观音天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选种法育成。年3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编号闽审茶001。年4月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茶016。年6月通过省级科技成果评审。年12月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芽叶紫绿色,持嫩性强,适制乌龙茶、绿茶,品质优异,制优率高。制乌龙茶香气馥郁幽长,滋味醇厚回甘,“韵味”显,酷似铁观音。制绿茶,外形色绿,花香显,味醇厚。抗性与适应性强,超过铁观音。

2.2.1.6茗科1号

又名金观音.—年以铁观音为母本,黄棪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年4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编号闽审茶001。年4月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茶017。年6月通过省级科技成果评审。年12月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二倍体。芽叶紫红色,嫩梢肥壮,发芽密,适宜机采。杂种优势强,适制乌龙茶、绿茶,品质优异,制优率高。制乌龙茶香气馥郁幽长,滋味醇厚回甘,“韵味”显,酷似铁观音。制绿茶,外形色绿,花香显,味醇厚。抗性与适应性强,超过父母本。

2.2.1.7黄奇

~年从黄棪(♀)与白奇兰(♂)(毗邻种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选种法育成。年3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编号闽审茶002。年4月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茶018。年6月通过省级科技成果评审。年11月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二倍体。芽叶黄绿色,持嫩性强。杂种优势强,适制乌龙茶、绿茶,品质优,制优率高。制乌龙茶香气浓郁细长,具“奇兰香”,滋味浓厚鲜爽,融有黄棪与白奇兰的香味特征。制绿茶,花香显,似“奇兰香”,滋味浓厚鲜爽。抗性与适应性强,超过亲本。

2.2.2省级优良品种

2.2.2.1福云

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年从福鼎大白茶与云南大叶茶自然杂交后代中经单株育种法育成。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品种。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二倍体,芽叶淡绿色,茸毛特多。适制红茶、绿茶、白茶,品质优。制烘青绿茶,银毫密披,香气高爽,毫香显,滋味浓鲜;制工夫红茶,毫显色润,香高浓,味醇厚;制白茶,芽肥壮,白毫多,色银白,香鲜味醇。抗寒、抗旱能力尚强。

2.2..2.2朝阳

~年从四川灌县引进崇庆枇杷茶的天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选种法育成。年3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编号闽审茶003。年6月通过省级科技成果评审。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二倍体。芽叶紫绿色,适宜机采。适制乌龙茶、红茶,品质优,制优率高;制乌龙茶香气浓郁,具特殊“品种香”,滋味浓厚。制红茶,外形色乌润,花香显,味醇厚。抗性与适应性较强。

2.2.2.3丹桂

系从武夷肉桂的自然杂交后代经系统选育而成的一个高香、早生、高产的无性系乌龙茶新品种(闽审茶003)。灌木型,中叶类,植株较高大,叶色稍黄绿,茸毛少,属早生种。丹桂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有特殊花香,滋味醇厚有甘韵,且制优率高。制绿茶亦花香显,滋味浓爽,获得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2.2.4九龙袍

系从武夷大红袍的自然杂交后代经系统选育的一个高产优质的乌龙茶新品种。属灌木型,中叶类,紫芽种。制乌龙茶,与铁观音相近,属中芽种。色乌润,香气浓长,花香显,滋味醇爽滑口,耐冲泡,优于毛蟹、水仙,该品种已于年通过福建省优品种审定。

2.2.2.5春兰

系从铁观音自然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一个优质、早生、丰产的乌龙茶新品种。灌木型,中叶类,属早生种。可采制乌龙茶,比母本铁观音早10天左右,与黄旦相近。制乌龙茶品质优异,香气清幽细长,兰花香显,滋味醇厚有韵,制优率高于铁观音、肉桂。抗性强,适应性好,已于年通过福建省优品种审定。

2.2.2.6瑞香

系从黄旦自然杂交后代中经单株选育而成的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乌龙茶新品种,茸毛少。(闽审茶004)。制乌龙茶香气浓郁清长,花香显,滋味醇厚鲜爽甘润,水中带香、耐泡,且制优率高,其制绿茶清香显,稍带花香,汤有板粟香,味浓爽。抗寒、抗旱能力强,适宜乌龙茶区推广应用。

2.2.2.7早春毫

~年从迎春的自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选种法育成。年1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编号闽审茶001。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特早生种,二倍体。芽叶淡绿色,白毫较多,开采期比特早生种福云6号早15D左右,适制绿茶、红茶,品质优异。制绿茶外形色绿芽壮毫显,香气高长,“粟香"显,滋味浓厚回甘。制红茶,外形色乌润,香高,味厚。抗性与适应性较强,超过亲本。

2.2.2.8金牡丹

~年以铁观音为母本、黄棪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年被评为“九五”国家科技攻关一级优异种质。年1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编号闽审茶002。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二倍体。芽叶紫绿色,持嫩性强。杂种优势强,适制乌龙茶、绿茶,品质优异,制优率特高。制乌龙茶香气馥郁幽长,滋味醇厚回甘,“韵味"显,酷似铁观音。制绿茶,外形色绿,花香显,味醇厚。抗性与适应性强,超过铁观音。

2.2.2.9福云20号

年冬,利用毗邻种植的云南大叶种(父本)与福鼎大白茶(母本)为亲本,通过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选育而成的无性系新品种。年1月通过省级审定,编号:闽审茶001。小乔木状,芽梢肥壮多毫,为中芽种,制红、绿茶品质均良好。抗寒、旱能力强,生活力高。

2.2.2.10黄玫瑰

~年以黄观音为母本,黄棪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年2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编号闽审茶002。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二倍体。芽叶黄绿色,杂种优势强,适制乌龙茶、红茶、绿茶,品质优异,制优率高。制乌龙茶香气馥郁芬芳、高锐,具“通天香"特征,滋味醇厚甘爽。制绿茶、红茶条索细秀,花香显,味醇厚。抗性与适应性强,超过黄棪。

2.2.2.11紫玫瑰

曾名银观音。~年以铁观音为母本,黄棪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年2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编号闽审茶003。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芽叶紫绿色,适制乌龙茶、绿茶、品质优异,制优率高,制乌龙茶香馥郁幽长,味醇厚回甘,“韵味"显,具铁观音的品质特性。制绿茶,外形色绿,花香显,味醇厚。抗性与适应性强,超过父母本。

2.2.2.12紫牡丹

曾名紫观音。~年从铁观音的天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选种法育成。年2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编号闽审茶004。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芽叶紫红色,嫩梢肥壮,适制乌龙茶、绿茶,品质优异,制优率比铁观音高。制乌龙茶香气馥郁幽长,滋味醇厚甘爽,“韵味”显,具铁观音的品质特征。制绿茶,外形色绿,花香显,味醇厚。抗性与适应性强,超过铁观音[27]。

回顾六十年来,福建省茶区不断推广应用优良的茶种进行人工栽培,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的茶叶产品和各种名茶。曾经历过三个阶段的茶树良种大变革。第一个阶段,年前在闽东、北红、绿、白茶区(占全省产量80%左右),种植有性菜茶中、小叶种为主。到年至年,茶区大力推广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等大叶种,使茶叶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二个阶段,是年至年前后,全省闽东、闽北、闽西等绿茶、红茶、白茶和茉莉花茶区,大力应用推广以省茶叶研究所新培育的福云6号为主的福云品系、福安大白茶等。萌芽早、毫多、芽壮的早,中生种,为明前茶生产提供优质原料,促进茶叶大发展。第三个阶段,是年至今,闽东、闽西、闽北等许多茶区,在省茶叶学会和各级茶叶部门的试验示范下,推广了省茶科所科技人员选育的以金观音、黄观金、丹桂、早春毫等国优省优良种,使原绿、红茶区走向多茶类生产,尤其恢复了工夫红茶的产销,提高了红、绿茶叶品质,增加了经济效益,有力推动福建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第一产茶大省。

-END-

图来自:Pezibear.

文:《闽茶概论》,周玉璠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实习编辑:小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建省之茶种渊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