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
症状和并发症
骨质疏松是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中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男性患病率约为6.0%,女性患病率约为32.1%。骨质疏松的主要特征是骨密度降低,骨显微结构恶化以及骨脆性增加进而导致骨折风险大大提高。生理情况下,骨组织处于不断重塑的状态,从而维持骨骼系统的稳态。骨重塑主要是指由造血干细胞来源的破骨细胞通过骨吸收来移除衰老或损伤的骨组织,随后由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成骨细胞形成新骨组织的动态过程。如果当破骨细胞骨吸收骨能力强于成骨细胞骨形成能力,骨稳态会被打破,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在临床上,骨质疏松患者主要表现为全身骨骼疼痛,身高降低、驼背,髋部及其他部位骨折,呼吸功能下降。
骨骼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症,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
1
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约2cm左右,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
2
骨折:这是骨质疏松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根据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我国每年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人数约为万;平均每12秒就会发生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从全球范围来看,1/3女性和1/5男性会在50岁以后遭遇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50%的人在遭受1次骨质疏松骨折后会遭受第2次骨折,全世界每3秒就发生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20%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50%的患者即使存活也会落下残疾。
3
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