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松质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玉魂国魄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火烧玉器的行为
TUhjnbcbe - 2021/3/9 16:07:00

.01.29

本期导读

在央视大热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第八期中,浙江博物馆拿出了三件文物“万工轿”“七弦琴”和“玉琮”。其中,第三件良渚文化的大“玉琮”作为中华文明源头之一的祭祀重器,毫无疑问是国宝级别的,堪与其他宝贝同场争辉,一耀众目。但看过节目的观众可能会觉得:这个“玉”似乎和我们平常看到的那种质地温润莹秀的玉有所不同,它的材质为何看起来那么奇怪?它是如何形成的?

浙博“玉琮”(图片来自网络)

有专家认为,这与玉料本身的质地、玉器埋藏的时间以及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可能关于玉器,我们了解得还太少。

今天的推文就与“玉”有关。长期以来,我国文物保护界一种观点认为:总以为文物保护是一门技术,没有必要开展机理探索。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王荣老师,多年来从事硅酸盐文物科技考古与保护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的新作《中国早期玉器科技考古与保护研究》正突破了文物保护界的传统观念,将无形知识体系和有形物质实体的保护传承融为一体。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王昌燧教授认为,这本著作“与其说是科技考古,不如说是文物保护,且主要是文物保护的机理探究。这一专著不仅是一本重要的科技考古参考书,更是一本重要的文物保护参考书”。

除了地下埋藏过程对玉器材质造成影响之外,古人用玉的使用方式也会对玉器造成影响。王荣老师此次特别授权复旦新学术,挑选这本专著中的精彩部分,讲授中国早期的古人是如何使用玉器的。

在这本专著的后记部分,我们也看到了一位学者的赤诚初心:“正如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年演讲时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分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的链条。’中国先贤也曾言认识世界需要‘格物’才能‘致知‘。细分知识才能更好地认识本原,然当今时代,学科细分化的弊病日显,一些疑难杂症需要多学科的协作才有可能破解,因此交叉学科、综合学科不断涌现,其目的无非是将目前打断的各个‘链条断口’找到并连接上,其实质是恢复科学的本原。文博学科的发展也是如此,它既属于人文社会学科,也属于自然科学,采用多学科进行研究,其实质也是更接近科学的本质——‘可以重复检验‘。因此,需要学者们各尽所能,从不同领域进行中国古代玉器的各项研究,丰富和完善中国玉文化的内涵和体系。”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涉及甲骨文等古文字,因

1
查看完整版本: 玉魂国魄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火烧玉器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