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松质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每周识药地黄
TUhjnbcbe - 2021/1/20 2:47:00

地黄

历史渊源

先秦及秦汉魏晋,各代地方均向朝廷进贡四大怀药。周平王三十七年(前年),卫桓公向周王室进贡怀山药。周桓王二年(前年),魏宣公向周天子进贡怀地黄,已近年。周桓王十年(前年),有用子实种植地黄的记载,说明地黄最初是用种子繁殖的。魏、晋、南北朝,地黄开始用根繁殖。北魏贾思勰的名著《齐民要术》中,详细地记载了地黄的根茎种植法。地黄的根茎种植法一直沿用到当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地说:"今人唯以怀庆地黄为上",称怀地黄可以填骨髓,生精血,补五脏,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

来源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性味归经

功效主治

性味:甘、寒。

归经: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主治:适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地黄分为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本草纲目》载:"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需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需用之。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尤其是熟地,药用"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利耳目、黑须发、通血脉",系祛病延年之佳品。据现代医学化验,焦作地黄10克的药力等于他地产的30克或克以上。由于水土、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焦作地黄种子被外地引进种植后,功药性顿减,或种一、二年即退化。"一个地黄三个药"也体现了怀地黄药效之奇。鲜地黄、熟地黄、生地黄,这三种不同性状的地黄入药之后带来不同的功效。鲜地黄主要是清热养阴、凉血止血;熟地黄主要是滋补肝肾,特别是补血养阴的作用很强;生地黄主要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地黄的品质特征

地黄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据《本草纲目》记载:"以水浸验之,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为人黄,沉者名地黄。"故人们都以沉下者为贵,久而久之,遂名为地黄。怀地黄为玄参植地黄的根茎,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20-30厘米,块茎肥厚肉质黄褐色,宜温和干燥气候,以松肥沃土壤为好,忌重茬,中国许多地方均可栽种。然而最优者今人唯以怀地黄为上。其特点是:油性大,柔软、皮细、内为黑褐色并有光泽,味微甜,尤其是断面呈菊花心状。

炮制方法

1.鲜地黄:取鲜药材,洗净泥土,除去杂质,用时切厚片或绞汁。2.生地黄:取干地黄药材,除去杂质,用水稍泡,洗净,闷润,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3.熟地黄:(1)取洗净的生地,加黄酒拌匀,置罐内或适宜容器内,密闭,隔水蒸至酒被吸尽,显乌黑色光泽,味转甜,取出,晒至外皮黏液稍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生地黄每千克用黄酒30千克。(2)取洗净的生地,置适宜的容器内,隔水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千,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炮制目的

鲜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能,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咽喉肿痛等。生地黄(干地黄)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能,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等。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能。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鲜地黄含质液较多,以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为主。经加工干燥后名干地黄或生地黄,性寒,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主。经蒸制后的熟地黄,质厚,味浓,其性由寒转温,其味由苦转甜,其功能由清转补,以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为主。清蒸熟地滋腻碍脾,加酒蒸制后,则性转温,主补阴血,且可借酒力行散,起到行药势,通血脉,更有利于补血,并使之补而不腻。生地炒炭或煅炭后,主人血分,以凉血止血为主,用于血热引起的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证。熟地炒炭或煅炭后,以补血止血为主,用于崩漏或虚损性出血。

古典记录

宋代《太平圣惠方》、明代高濂《遵生八笺》、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臞仙神隐书》及浙江右布政使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都记述生地黄粥的功用。①切生地黄二合,候汤沸入米同下罐中。先用酥二合,蜜一合,同炒令地黄熟,候粥熟时乃下同煮取熟食之,能和血生精。②用鲜地黄适量洗净切段,每榨生地黄汁50毫升,或用于地黄60克煎取药汁,先用粳米2两煮粥,沸后加地黄汁和生姜二片,熟而食之,清热生津,凉血止血。《本草纲目》有如下记述,崔元亮《海上方》:(生地黄)治一切心痛,无问新久。以地黄一味,随人所食多少,捣绞取汁,搜面作馎饪(地黄取汁和面作饼)或冷淘食,良久当利出虫,长一尺许,头似壁官,后不复患也。昔有人患此病二年,深以为恨,临终戒其家人,吾死后当剖去病本。从其言果得一虫,长一尺,头似壁虎,置于竹节中,每所食皆饲之。因食地黄馎饪亦与之,随即坏烂。由此得方。刘禹锡《传信方》亦记载其事云:“(唐)贞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危,遂作地黄冷淘食,便吐一物,可方匙,壮如蛤蟆,无足目,似有口,遂愈。”

白居易《采地黄者》云: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天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之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老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本期编辑:张林兵

本期审核:陈露

责任主编:朱丽芳、洪立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每周识药地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