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的分类
1.按部位分类:
2.按形态特点分类:
1)长骨:呈长管状,主要分布于四肢,具有一体两端。
·体又称骨干,内为容纳骨髓的髓腔。
·成年后,随着骺软骨的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一骺线。
·骺软骨:
过度增生——巨人症
过早骨化——侏儒症
2)短骨:为短柱状或立方形骨块,多分布于成群连结牢固且较灵活的部位,如腕、足的后半部。
3)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以保护内部的脏器,并为肌附着提供宽阔的骨面。
4)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且功能多样,如椎骨。有些不规则骨内含有腔洞,称含气骨。
3.发生于某些肌腱内的扁圆形小骨,称籽骨,在运动中起减少摩擦和改变肌力牵引方向的作用。
4.骨的作用:
1)支撑体重
2)保护内脏
3)赋予人体基本形态
4)为骨骼肌提供附着点
二、骨的构造
骨主要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此外还有血管、神经等。
1、骨质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
1)骨密质:质地坚实致密,耐压性强。主要分布于骨的表面。
2)骨松质:呈海绵状,由相互交织的骨小梁排列而成,配布于骨的内部。
3)骨小梁:骨松质内压力曲线与张力曲线交织排列的海绵状结构。
4)板障:扁骨内、外板之间的骨松质。
5)颅盖骨表层的骨密质,分别称为外板和内板,外板厚而坚韧,富有弹性,内板薄而脆,故颅骨的骨折多见于内板。
2.骨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为内、外两层,除关节面外,新鲜骨的表面均覆有骨膜。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
1)骨外膜:致密,较厚(骨折时不能剥离太多)。
2)骨内膜:疏松、较薄(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产生新骨质,破坏原骨质,重塑骨)。
3.骨髓:属于结缔组织,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1)在胎儿和幼儿时期,所有骨髓均有造血功能,由于含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肉眼观呈红色,故名红骨髓。(造血、免疫)
2)从5~6岁起,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所代替,呈黄红色并失去造血功能,称黄骨髓。
3)在失血过多或重度贫血时,黄骨髓可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4)白血病:幼质的白细胞多不受控制的造血。
5)人体终生含有红骨髓:椎骨、髂骨、胸骨、肋骨、长骨的骺内。
其中椎骨、髂骨、胸骨可穿刺。
6)临床常选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等处进行骨髓穿刺抽取红骨髓。
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1、骨的化学成分决定骨坚硬又富有弹性。
2.有机质约占1/3,骨胶原纤维束和粘多糖蛋白,赋予骨以弹性和韧性。
3.无机质主要是碱性磷酸钙,使骨坚硬挺实。
4.煅烧骨:将骨煅烧,去除其有机质,虽然仍可保持原形和硬度,但脆而易碎。
5.脱钙骨:如将骨置于强酸中浸泡,脱除其无机质(脱钙),该骨虽仍具原形,但柔软而具有弹性,可以弯曲甚至打结,松开后仍可恢复原状。
6.幼儿骨的有机质较多,柔韧性和弹性大,易变形,遇暴力打击时不易完全折断,常发生青枝样骨折(折而不断)。
第二节中轴骨
一、躯干骨
躯干骨包括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共51块。构成脊椎,胸廓和骨盆。
(一)椎骨
1)幼年时椎骨为32或33块,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块。
2)成年后5块骶椎融合成1块骶骨,3~4块尾椎融合成1块尾骨,故成人有24块独立的椎骨。
1、椎骨的一般形态:椎骨由椎体、椎弓、突起、椎孔和椎间孔组成。其中,椎弓由椎弓根和椎弓板构成;突起由棘突、横突和关节突构成。
1)椎体: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
①椎孔: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
②椎管:各椎孔贯通构成
2)椎弓:在椎体后方,呈弓形骨板。
①椎弓根:其连接椎体的缩窄部分称椎弓根;
②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弓根上、下切迹共同围城椎间孔;
③椎弓板:椎弓根向后内扩展变宽的部分,称椎弓板;
④椎弓上共有7个突起:一个棘突、一对横突、两对关节突(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1)胸椎:共12块,从上向下椎体逐渐增大,横断面呈心形,椎体的后外侧上、下缘处有与肋骨头相接的半关节面,称上、下肋凹。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近乎呈冠状位。棘突长,伸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
2)颈椎:共7块,椎体较小,横断面呈椭圆形。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近于水平位。
①第3~7颈椎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称椎体钩。
椎体钩增生,导致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产生颈椎病。
②横突上有横突孔,内有椎动、静脉走行。
③第六颈椎,前结节肥大,又称颈动脉结节,颈总动脉在其前方经过。
当面头部出血时,可用手指将颈总动脉按压于此结节,进行暂时止血。
④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而且分叉。
⑤第一颈椎又名寰椎,呈环形,分前弓、后弓和左、右两个侧块,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
前弓较短,内面正中有齿突凹。
侧块上面有椭圆形关节凹,与枕髁构成寰枕关节。
⑥第二颈椎又名枢椎,椎体上方有齿突,与寰椎齿突凹形成寰枢正中关节。
⑦第七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且末端不分叉,在颈部皮下,容易扪到,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3)腰椎:共五块,椎体大,横断面呈肾形。椎孔大,呈卵圆形或三角形。
各棘突间的间隙较宽,临床上以此作为腰椎穿刺术或硬膜外麻醉的解剖学基础(第3、4或4、5之间)。
4)骶骨(儿童是骶椎):呈三角形,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上面为底,下端为尖。
骶骨体上面前缘突出,称岬。
骶管裂孔:在骶管下方,由于第五骶椎的椎弓板缺如形成的裂孔。
骶角:临床上确定骶管裂孔的标志;骶管麻醉的标志。
5)尾骨:由3~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
(二)胸骨
1、胸骨是位于胸前壁正中的扁骨,形似短剑,前凸后凹,分柄、体、剑突三部分。
2、胸骨柄:上宽下窄,上缘中部微凹为静脉切迹,其两侧有锁切迹。
3、胸骨柄下缘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两侧与第二肋软骨相关节,所以是确定肋骨序数的重要标志,向后大约平对第四胸椎体下缘水平。
4、胸骨体扁而长。
5、剑突形状多变,薄而细长,下端游离。
(三)肋
共十二对,左右对称,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
·前端仅第1~7肋借软骨与胸骨相连接,称为真肋;
·第8~12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为假肋;
·其中第8~10肋借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的软骨相连,形成肋弓;
·第11、12肋前段游离,又称浮肋。
1、肋骨:
①属于扁骨,分为体和前、后两端。
②细长而弯曲,呈弓形,属于连骨。
③后端稍膨大,称肋头;
从肋头向后外变细,称肋颈;
肋颈向外变扁成肋体:长而扁,分为内外两面和上下两缘;
颈与体结合处的后面突起称肋结节;
肋体向外急转弯处称肋角;
肋体下缘内面有容纳神经血管经过的肋沟。
④第一肋骨扁宽而短,内缘处有前斜角肌结节,结节的前后方是锁骨下静脉和锁骨下动脉的压迹。
⑤第二肋比第一肋稍长,更近似一般肋骨。(属于过渡型)
⑥第11、12肋无肋结节,体直而短,末端钝圆。
2、肋软骨:位于各肋骨的前端,由透明软骨构成,终生不骨化。
二、颅
1、颅位于脊柱上方,由23块形状、大小不同的扁骨和不规则骨组成。
2、颅骨:围城颅腔、眶腔、鼻腔和口腔,容纳脑、视器,供呼吸和消化系统起始部器官附着,并形成颜面的轮廓。
3、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其他各颅骨间均借缝或软骨牢固连结。
4、脑颅位居全颅的上后部,两者以眶上缘至外耳门上缘连线分界。
(一)脑颅骨
脑颅骨共八块,其中成对的有颞骨和顶骨,不成对的有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
1、颞骨:位于颅骨两侧,参与构成颅底和颅腔侧壁,形状不规则,以外耳门为中心,可分为鳞部、鼓部和岩部三部分。
岩部:又称锥体,靠近锥体尖处,有稍凹的指状压痕为三叉神经压迹。
2.筛骨:只有一小部分参与构成颅腔的底,参与构成鼻腔顶部、外侧壁和鼻中隔。
(二)面颅骨
面颅骨共15块骨,其中成对的有上颌骨、颧骨、腭骨、泪骨、鼻骨及下鼻甲;不成对的有下颌骨、犁骨和舌骨。
1、犁骨组成鼻中隔后下份。
2、舌骨借韧带和肌上连颅骨。
(三)颅整体观
1、颅顶面观
2.颅后面观:
枕外隆凸向两侧的骨嵴称上项线,其下方有与之平行的下项线。
3.颅底内面观:
1)颅前窝:由额骨眶部、筛骨筛板和蝶骨小翼组成。
2)颅中窝:由蝶骨体及大翼、颞骨岩部等围成。
3)颅后窝:主要由枕骨和颞骨岩部后面构成。
4、颅底外面观
5、颅侧面观:
1)额骨、顶骨、颞骨、蝶骨汇合处常呈“H”形的缝,此处最为薄弱,称翼点。
2)翼腭窝:位于颞下窝前内侧,为上颌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狭窄间隙。
6、颅前面观:主要有额区、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
鼻旁窦:共有四对,位于鼻腔周围,开口于鼻腔。(发声共鸣,减轻颅骨重量)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
上颌窦的窦口高于窦底,积液时不易流出。在直立姿势时,不能借助重力引流的鼻旁窦。
(四)新生儿颅的特征及出生后的变化
新生儿颅骨尚未发育完全,骨与骨之间有许多的间隙,颅盖各骨由结缔组织膜连结,这些颅骨之间的间隙,称颅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