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会导致骨痛及病理性骨折,发病率日益提高,发病年龄也日趋年轻化。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没什么大不了,不注意预防,一旦患病也不去治疗,并且对这种病有着这样那样的各种误区,今天就来和大家剖析这些主要的误区,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重视起来,正确看待它,帮助自己和身边的人一起预防和控制骨质疏松症。
误区1:喝骨头汤能防治骨质疏松
实验证明,一碗牛奶中的钙含量要远高于同样一碗骨头汤。对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而言,骨头汤里溶解了大量脂肪,还有嘌呤问题,经常饮用会引起其他健康问题,日常饮食应注重多样化,少吃油腻的食物,坚持每天喝奶。
误区2: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宜静不宜动
其实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强度需要不断的运动刺激,缺乏运动就会造成骨量丢失,体育锻炼对于防治骨质疏松症具有积极作用。另外,如果不注意锻炼身体,肌力也会减退,不仅会加快骨质疏松症的发展,还会影响关节的灵活性,使人们容易跌倒,从而导致骨折。
误区3: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为时已晚
很多老年人认为骨质疏松无法逆转,到老年期治疗已经没什么效果,为此就放弃治疗,这是十分可惜的。从治疗的角度而言,治疗越早效果越好,老年人一旦确诊骨质疏松症,应接受正规治疗,这能帮助他们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误区4:骨质疏松症就是缺钙,只要补充足够的钙,就不会发生骨质疏松了
骨质疏松症不仅仅是缺钙,它的发生原因或诱因很多,如体重过低、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过度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缺乏(摄入少或光照少)、患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糖尿病等)、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激素、免疫抑制剂等)、高龄(女性≥65岁、男性≥70岁)。缺钙只是诸多原因之一,因此单纯补钙也不足以预防骨质疏松症。
误区5:骨质疏松症只发生于老年人群中,与年轻人无关
骨质疏松症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但也可以发生在其他年龄段。如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特发性成人骨质疏松症以及一些疾病或者药物导致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许多风险都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增加。而有些因素彼此之间的共同作用导致了低骨密度及骨折。
误区6:没有外伤史,就不会发生骨折
患有骨质疏松症的骨骼是非常脆弱的,有时不需要明显的外伤,一些轻微动作就可以引起骨折,如咳嗽、打喷嚏、用力提重物或抱小孩,甚至用力呼吸等。常见骨折部位有脊椎骨、肋骨、桡骨、股骨上端,这些轻微外力所致的骨折可以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应注意检查及早明确诊断并及时治疗。
误区7:骨质疏松症无需做骨密度测定
骨密度测定不但可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也可用于随访骨质疏松症的病情变化和评价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效果,因此,已经明确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测定,以了解病情变化和评价治疗药物的效果。一般来说可以每年检查一次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