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松质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潮汕传统过年节俗的流变及其思考
TUhjnbcbe - 2025/3/26 21:41:00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隆重、最受人们重视和喜爱的节日,有“中国狂欢节”之称,民间多称之为“过年”。春节的时间,泛指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元宵;特指是除夕。在快速发展变化着的当今社会,一些传统节日正逐渐弱化,但中国人的春节情结则是“涛声依旧”。作为传统的节日,春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如吃团年饭、守岁、拜年、送压岁钱等等。

潮汕是中国的潮汕。潮汕人在承继民族年节习俗的同时,也创新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年节习俗。民俗文化是“一泓常流不息的活水”,民俗文化是不断流变的,在发展中流变,在流变中不断发展。那么,潮汕传统年节习俗在其历史发展中发生了哪些流变?为什么会发生流变?从中引发我们哪些值得思考的东西呢?

一、潮汕传统过年节俗的流变

文化流变,或称文化变异,文化变迁,指的是文化内容的增加或减少所引起的结构性变化。年节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发生了明显的裂变。

其一、一些旧习俗逝去

吃槟榔风俗失去。潮汕古代有吃槟榔的风俗。春节拜年,主人迎宾至厅堂,端上盛放在雅致盘中的槟榔,恭恭敬敬地说声:“请吃槟榔”。古时,潮地瘴疠疫疾猖獗,槟榔能祛瘴气、消谷气、通上气、宽中气,故“吃槟榔”有含祝愿健康长寿之意;而槟榔与“宾临”谐音,奉敬客人有深表厚敬之意。现在槟榔早已买不到,吃槟榔、摆放槟榔的风俗已失去。

烟花爆竹禁放。烟花爆竹源于“过年”由来的“年兽”(有说是“夕兽”)的传说。燃放烟花爆竹,是旧时过年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可以说,是一个规定动作。作为年节主题视听符号的鞭炮和烟花,具有渲染年节气氛的视觉和听觉符号的效果,是重要的年节习俗之一。

大约在30年前,有所谓的专家向全国人大提议在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随之全国各城市先后宣布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汕头也于年制定并施行《汕头经济特区禁止生产销售燃放烟花爆竹规定》。缺失了燃放烟花鞭炮这个极具年味的节俗,过年毫无气氛。

井神等祭拜习俗消失。潮汕人以多神崇拜而著称,全国祭祀神明多种,潮汕余种,故而有人说,“潮汕姿娘三件好:舂粿、拜神、哭”“潮汕女人除了会拜神,不会别的”。井神是旧时潮汕人较为崇拜的神之一,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古井甚为密切,于是,有了各式各样的祭拜井神习俗:除夕封井,初三要祀井、开井。如今有了自来水,用古井水的人已经很少,因此,潮汕大部分地区的井神都已经光荣“下岗”,过年祭拜井神习俗也就渐渐消失了。

“挽面”习俗流失。从前,潮汕妇女必须“挽面”才过年,而今人们不再去找那些老阿姆“挽面”,而是上发廊、洗头铺或美容厅去潇洒美一回了。

禁忌习俗逝去。潮汕先民创造了许多年节禁忌习俗,而今这些禁忌习俗有的逐渐失去。如除夕夜忌登门作客,忌不点灯;忌将药渣留在家中过年;忌新娘在大年初一回娘家(即“返厝”);忌出门遇见出殡,遇到和尚、尼姑、乞丐;忌寻医看病吃药;等等。正月初一与正月初九“天公生”,早晨起来后洗脸水不能泼到户外,而今人们不必担心犯这一禁忌,因为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洗脸盆,水直接流下地下水道了。

大吃大喝习俗风光不再。潮汕有俗语“俭俭五月节,富富二九夜”,意思是平时劳动太忙,生活水平低,因而平时必须节俭,到过年(尤其是除夕夜)才大吃一顿。而今,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日日就像过年一样,何必待到除夕夜才饱餐一顿?

搅泔缸习俗的消失。泔缸是潮汕人对盛放泔水(洗米水)以作喂猪用的陶缸的俗称。过年时,潮汕农村人家里主妇用手或持竹竿伸进泔缸里,一边搅拌泔水,一边口念:“泔缸搅浮浮,今年饲猪大过牛”或“泔缸搅圆圆,饲猪多卖钱。”期盼新年饲猪顺利,生长快,多挣钱。如今这一习俗已不再。

“送穷鬼”习俗的失去。旧时潮汕人把正月初三称为“穷鬼日”。是日,人们把屋内污秽杂物打扫干净,送到田野上焚烧,同时点香为供,叩头作揖,连说“穷鬼去,福星来”。当天,民间最忌探亲访友。如今这一习俗已经销烟灭迹。

其二、旧习俗发展成新习俗或融合变化

拜年习俗的演变。拜年是一个十分普遍而又重要的年节习俗。潮汕有句俗话:“有心拜年初一、初二;无心拜年初三初四。”旧时潮汕人拜年特别是给长辈、师长拜年,都要亲自上门。人们往往可以看到这个现象:父亲踩着一张28寸加重、双筒单车,载着老婆;车前筒坐着两个奴仔,老婆身上抱着一个小孩;车后座坐着两个奴仔,从饶平踩到潮安,或从潮阳载到澄海,而且,车头还挂着礼物。旧时拜年所带上礼物,有糖果、饼干,或红桃粿、鹅肉、鸡肉,而无论任何,一定要带上一对柑,祝主人大吉大利,主人也会回赠两个柑给客人,这样,一遭下来,两个柑还在手里,所以有人戏称拜年为“换柑运动”。

拜年习俗具有明显的文化意义,有效地传承着潮汕人尊老爱幼的优良道德传统;充满温情,体现和合,联络感情,共叙亲情厚谊,增进和合;实现着向年轻一代进行尊老爱幼优良道德传统教育、感恩教育的社会功能;亲戚朋友互相串门拜年,一声声美妙的祝福,十分有效地点缀了节日的热闹气氛;这些潮汕传统拜年习俗的礼物、吉语,真情地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盼。

如今,拜年习俗已悄然发生变化:一是时间的提前。旧时是大年初一,现时是提前到除夕,有的甚至二十七八就开始拜年了。二是方式的变化。一方面,电报拜年已退出历史舞台,书信拜年日渐式微;另一方面,打电话、寄贺卡、发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抖音,成为当代社会勃兴起来的新拜年方式。

在众多新拜年方式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手机短信成为当下最为流行的拜年方式。

自年我国开通手机短信以来,短短10年间,短信已经奇迹般的发展为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被广泛应用于拜年习俗中。“小狗汪汪叫,恭祝狗年好;小狗尾巴摇,恭祝鸿运到;小狗撒欢闹,恭祝天天笑;小狗翻滚跳,恭祝步步高。祝狗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你在猪年的日子里,‘钱’程似锦,‘富’如东海,‘瘦’比南山,‘性’福美满、‘羊’洋得意,‘鑫’春快乐!”、“祝你新年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的确,手机短信使沿袭了千百年的拜年方式逐步变迁,中国人的祝福半径不断扩大。拜年短信承载了亲情、爱情、乡情与友情等人间真情。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拖儿带妻,携礼夹物,冒雨顶风,奔走于乡间小路,穿梭于城市乡村。

在现代社会,因工业化的推进以及社会的逐步文明,为加强单位员工、干部群众的交流与团结,增强凝聚力,各单位都在年节前举行以聚餐、晚会、抽奖为主要内容的团拜会,互相祝福,同喜共乐。团拜会也是一种新的拜年方式。

拜年形式日趋现代化与多样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沿袭了千百年的拜年方式逐步变迁,中国人的祝福半径不断扩大”。

贴春联习俗演变。春联以其雅致的韵味、喜庆的情趣和富有文字智慧的特色,集视觉、听觉、感觉和回味为一体,作为年节喜庆表达和渲染的文字符号,成为传统年节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如今在潮汕,人们仍旧喜欢贴春联,但已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春联的内容不单是“和睦一家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产五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等这些带有农业色彩的、求发财祈平安的内容,而是赋予了一定时代气息,如“潮起扬帆,乘风逐梦鸿图美;阳升写意,抗疫驱邪春色香”“春风吹大地,社会向小康”“亿万英才兴大业,千支巨笔彩神州”等等;二是写春联的材料发生新变化,纸的类型、质量以及书写的材料不再是单一的墨水了;三是春联可以印刷出版。

“彩囤”习俗演变。“彩囤”是潮汕人过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习俗事项,即各家各户大清洁,干干净净迎过年,这些主要是妇女的专项任务。如今在城市以及一些城镇,人们不再为此烦恼了,打个电话,请钟点工上门服务。

“围炉”吃团年饭习俗演变。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人世间骨肉团圆的佳节,潮汕人都要在除夕之夜“设火井于厅,相围以食”,辞旧迎新。如今,潮汕人的“围炉”习俗也不经意中发生了演变。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围炉”不局限于自家人。由于老人社会的来临,一些年轻夫妇把各自的父母甚至公婆几代一起“围炉”吃年夜饭;二是炉具的更新换代。从铜炉发展为电炉,到如今的电磁炉等,越来越现代化。

做粿习俗变化。粿品是潮汕人过年必须用到的物品,主要用于祭神拜祖,属于供品。潮汕人过年用到的粿品,多种多样,诸如甜粿、鼠麴粿、菜头粿、红桃粿等等,如今过年仍然少不了粿品。但从前是各家各户自己做,辛苦的当然是家庭妇女们,如今只有少数家庭自己制作粿品,大部分家庭不再自己制作了,而是走向市场,去商店购买。

剪毛、理发习俗变化。妇女剪毛、男子理发,以崭新姿态过新年,这也是潮汕人的重要年节习俗之一。如今这一习俗照旧存在,但是,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定要在节前那么一两天,而是随时都可以。不少人利用大年初一上美容厅烫发美容,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买新衣、穿新衣习俗变化。买新衣、穿新衣过年也是潮汕人的重要年节习俗之一。现在人们比较随意,不一定在春节前买新衣服,也不一定穿新衣服过年。市场上的时装店,成衣店星罗棋布,各种成衣琳琅满目,千姿百态,顾客衣着穿戴考究,依季节的变化而选购适时服装,人们选择的空间大了,个性化增强了。

摆放花卉习俗多样化。过新年弄些花卉盆景摆设,点缀家庭,增添节日气氛,这也是潮汕人的重要年节习俗之一。但是,从前的花卉主要是本地种养的,而今,国内其他地方的花卉,特别是荷兰郁金香、比利时杜鹃等进口花卉也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

拜神方式的变化。潮汕人以多神崇拜而著称。以前拜神要备各式各样的粿品,而今除了传统的粿品外,可乐、面包、薯片、啤酒、进口水果甚至人头马都摆上了供桌,神的吃福也与时俱进了。更甚之,在汕头市区的一些地方,出现了帮人拜神的场所,只需付钱,他们就会将你所要拜的神“伺候”得妥妥贴贴,将你对神的祈求一一传达,人们不用再担心他们所崇敬的神灵在家中“独守空房”。

其他一些习俗演变。旧时“初五过,各人觅工课”,如今政府放假七天,初五过,人们不一定就上班了。以前总可以看到人来人往赶赴集市抢购过年物品,现在疯狂采购的场景已经不见了,随时可以上市购买合意的年节物品。得到玩具是小孩子过年最为开心的事,旧时得到的是一张火柴盒标签,几个小沙包……这些玩具在现时看来当然是落后的,但是,其时的小孩子在田里、小巷里也玩得不亦乐乎。如今玩具的品种、档次都大大提高而且多样化了,小孩子玩的也是个乐字。给老人、小孩“压岁钱”这是一个重要的年节习俗,过去送的少,如今送的多;给压岁钱从不用“红包”到用“红包”,“红包”从一般的红纸到如今有各种各样的款式、纸质……

其三、新习俗诞生

春节联欢晚会渐成习俗。自从有了电视,人们便与这个小小的荧屏结下不解之缘。年中央电视台开播春节联欢晚会以来,观看“春晚”已成为中国人过年的一道津津有味的文化大餐。作为改革开放较早、经济相对发达、电视普及率较高的潮汕地区,人们一改以往吃完团年饭后搓麻将、打牌、赌钱的坏习俗,一家大小习惯性地坐在电视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人们被赵丽蓉、赵本山诙谐幽默的小品以及马季、姜坤的相声逗得哈哈大笑,为千手观音而喝彩……人们一边争论哪个节目最为赏心悦目,一边喝着功夫茶,一家人其乐融融。最激动的时候莫过于跟着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念倒计时“十、九、八、七……”的那一刻。春节晚会已然在人们心中种小了不能割舍的内心情结——“春节晚会情结”,观看“春晚”成为包括潮汕人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一项新习俗。

春节出外旅游。有不少家庭,特别是年轻人,时尚利用春节这难得的时光,或结伴,或携儿带女到外地旅游,给自己的身心放个假,这也已渐成潮汕人过年的一个新习俗。

上酒楼吃团年饭。过年过年,就是要图个大团圆。以前潮汕人过年,就是一家人乃至一族人团聚,一起“围炉”吃团年饭,一同守岁。而今有不少家庭,尤其是城市人,阖家大小到酒楼“搓”一顿,甚至有的家庭把祭祖仪式搬到酒楼。上酒楼固然贵了点,但省事——免去了烟熏火烤,锅碗瓢盆也自然有人代劳,因此,上酒楼吃团年饭年年十分火爆,经常要预先订席,还要轮班。无庸置疑,上酒楼吃团年饭已渐成潮汕人过年的一种新习俗。

热衷体育活动。以体育活动来欢度春节,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新兴的一种年节习俗。如今的人们,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喜欢在春节搞一些体育活动。或单位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足球赛;或个人自个到体育馆打打球,到健身房健健身身等等;目的只有一个——使自己的心身体得到彻底的放松。

召开团拜会、表彰会、庆功会。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这是人们年前节前的习惯性行为方式。与同仁同行互相拜个文明年;对单位过去的一年做出优秀成绩者予以表彰、庆祝,团拜会、表彰会、庆功会等各种节前活动的频频开展,无疑已渐成潮汕人过年的一种新习俗。

上网、看电视、打电子游戏。当今社会,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话、电视、手机、计算机、网络等深入寻常百姓家,受到人们狂热般的喜爱。春节期间,上网、看电视、打电子游戏、QQ等成为年轻人过年的热门时尚,这不仅大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节日活动内容,而且也渐成潮汕人过年的一种新习俗。

总之,潮汕人的传统年节习俗发生了极大的流变,既有传统习俗的发展演进,也有旧习俗的流失,新习俗的诞生。总的说来,潮汕人的传统年节习俗有淡化的一面——人们不再因繁多的传统年节习俗而那么忙碌了,而是轻松多了,充实多了;但也有一些新习俗使人们较前繁忙——现代社会工作方式的多样化,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的密集化,社交领域的扩大,因此,人们过年仍然感到一定的压力,有时感到也很疲倦,很累。以致有人认为,过年就是一群白仁老姿娘、白傻老禾埠,洗洗刷刷,收拾房间,打扫卫生,忙里忙外。过的不是春节,而是劳动节。一个字累!,二个字破费;三个字太遭罪,四个字又老一岁。

二、潮汕传统过年节俗流变的原因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潮汕传统年节习俗也是“与世推移”,不断流变的。社会变迁,现代文明的冲击,特别是在近四十年来社会的开放、转型,无疑是潮汕传统年节习俗发生流变的根本原因。

1、商品经济强有力推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俗文化始终与商品经济紧密结合、协调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不但增进了文化意识,而且认识到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积极投入到文化市场中去。各种经济文化联合体应运而生,商品观念打破了传统的政府办文化的一元化体制,出现了社会文化社会办,群众文化群众办的新局面。这就为传统年节习俗的流变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市场经济引发激烈的社会竞争,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商机无限。人们更多地把精力放到赚钱上,于是,一些从前繁琐的节俗被节俭了,被瘦身了。比如,各种祭拜神明的粿品,不少家庭不再自己炊了,而是去市场购买了,既然有的卖,何必自己辛苦去做呢?到酒楼围炉,既风光,又阔气,更是简便快捷,因此在家围炉吃团年饭的习俗就转化了;而由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商家都瞄准春节这个“黄金周”,把它作为不可多得的商机,使出浑身解数,吸引顾客,推销商品,于是,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抢购准备过年的物品了。

2、社会高度开放,外来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的传入常常是促使传统文化结构发生变化的一种强烈的催生剂。”对外开放以来,潮汕作为一个开放较早的侨乡,外来文化大张旗鼓地传入城乡各地。潮汕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思维观念发生极大变化,人们思想开放了,于是,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等西方节日理直气壮地登陆潮汕大地。

3、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成传统年节习俗流变的诸多原因中,科学技术无疑是最有分量的因素之一。的确,现代科学技术以其新奇、快捷、简便而颇受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号称“新新人类”的少男少女的热烈拥抱和青睐。电话取代了飞鸽传书,再远的路打个电话就能听见熟悉的声音;电视屏幕上闪烁着异彩纷呈的节目,谁还愿意看着漆黑的夜空发呆;没有鞭炮的轰鸣,人们就借用高科技的手段在网络上燃放,五彩斑斓的烟花,伴着响亮的爆竹声,虽然只能望着小小的屏幕过瘾,但还是能享受到几分年味。新一代的年轻人熟练的操作着属于他们的电脑、手机,享受着属于他们才能理解的快乐。

拜年习俗的流变最能够体现科学技术对年节习俗流变的推动作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写信、发电报是最常用的远距离拜年方式。到了80年代,每年除夕、大年初一,公用电话亭前打拜年电话的长龙,成了各大城市的春节风景线。90年代初,此起彼伏的BP机蜂鸣声响彻街头巷尾,用BP机发短信拜年成为当时最时髦的拜年方式。

最近几年,随着手机

1
查看完整版本: 潮汕传统过年节俗的流变及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