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老年人看起来身体非常硬朗,但如果不小心摔了一跤,身体就很容易出现骨折的现象。
这不,63岁的李阿姨,平时身体很棒,昨天在小区散步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当时右手撑地,伤后立即感觉右腕关节疼痛难忍,医院急诊就诊。
一拍片,发现右腕部骨折了!
李阿姨很纳闷,问:“为何年轻时也摔跤、一点事也没有,上了年纪一摔就骨折了呢?”
李阿姨的骨折是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也叫脆性骨折。老年朋友由于常常伴有骨质疏松,容易因轻微外伤导致腰部、髋部及腕部骨折,给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在我国,患骨质疏松症的人口约有万,发病率为6.97%。
骨质疏松症有以下几个特点:(1)“无声无息”,患者往往等到骨折才知道;(2)女性比男性多;(3)随着年龄增加,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亦相继上升。
为什么不少老年人摔一跤不久后,就离世了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不断下降,再加上有的老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等,会大大增加摔跤的风险。
摔跤容易造成骨折,尤其是对身体影响较大的髋部骨折,很有可能导致老人长时间卧病在床,从而引发肺炎、褥疮等一系列并发症。如果老人本身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比较高,就会进一步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加重病情。
因此,骨折只是帮凶,真正造成老人摔跤后短期死亡的,是长期卧床引发的并发症。
60岁之后,身体全面进入衰老阶段!
在国际杂志《自然·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衰老并不是匀速发生的,可能存在突然的“量变到质变”的生理转折点。
随着年纪增长,人体内的胶原蛋白就会不断流失,而胶原蛋白又是软骨的主要成分。因此,想要延长软骨寿命,就要从源头解决问题:补充胶原蛋白。
对于骨骼健康来说,钙质的补充不是第一位,重要的是胶原蛋白的补充和代谢!
预防骨质疏松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喝骨头汤能防止骨质疏松。
有实验证明:骨头汤的含钙量少之又少。虽然骨头中钙的含量高,因为骨头中的钙的存在形式是磷酸盐形式,然而磷酸盐是不易溶于水的,在家通过炖煮是不容易使钙溶解,所以说骨头含钙量高并不表示骨头汤含钙也高。
误区二:预防骨质疏松补钙就够了。
单纯补钙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合理的饮食、日照、日常的活动锻炼,才能更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症。
误区三: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宜静不宜动。
适当的活动锻炼,有利于增强肌肉力量、关节的稳定性及柔韧性、肢体协调性及预防跌倒,同样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活动锻炼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一环。
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
我们骨骼中的有机物是胶原蛋白。
在骨骼生成时,首先必须合成充足的胶原蛋白纤维来组成骨骼框架。因此,我们称胶原蛋白为“骨骼中的骨骼”
“胶原蛋白”和“钙”就像“水泥”和“沙子”的关系,一旦身体中缺乏胶原蛋白,纵然补充再多的钙质,钙也会像没有水泥的沙子,无法形成坚固的构件。
因此,补钙的同时增加胶原蛋白的补充,才能够使钙质充分的粘合合成,沉积在骨骼当中,加强骨骼的硬度以及韧性,强化钙质,使钙质不易流失。
远离骨质疏松,预防更重要,尽量做到尽早预防、长期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