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树岁寒不凋,吟风振雪,森梢峻节,磊落殊状,不改枝叶,给人以高洁坚毅之感,为世人所喜爱。历代的诗人曾写过许多咏松诗篇。这些诗作内容、寓意不尽相同,艺术风格各具特色。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首诗是作者组诗《赠从弟三首》中的第二首,主要赞扬松柏坚贞不屈的品性,这也是诗人借此自喻,标明自己也具有和松柏一样的气节。“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写的是高山上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写出了在猛烈的寒风中,松树依然展现出其刚劲的特征!“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写了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任凭满天冰霜,惨惨凄凄,但是松树依然终年端端正正地挺立在人间。“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使用了设问句,说难道松柏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吗?不是!松柏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可以说,“松”自古以来为文人们称颂,它也就成了坚贞不屈形象的象征了。诗人写松树主要是勉励自己的弟弟要学习松的精神,越是风声凄惨、环境恶劣,就越要挺立在风中,从而告诫世人,一个人应当具有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
赠王桂阳
吴均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
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一般认为,王桂阳是桂阳郡太守王嵘,吴均曾经一度依附于他,但未受器重,后来便离他而去。此诗很有可能是吴均自荐之作。
这首诗诗人以松自喻,希望能够发现人才、扶植人才。此诗前四句“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写出了高洁的松柏在其还小的时候,很多人都是看不到它那远大的心志与坚贞的品质的,所以它常常被一般的杂草所淹没。人们不知道松柏有着远大的发展前景,也不了解它的凌云壮志和傲霜斗雪的风骨,这个描写完全是诗人的自喻,表明了自己也要像松树那样具有一般人不了解的远大理想和坚贞节操。“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两句写出了松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一个过程,尤其是松柏在幼年的时候,是很容易被摧残、被伤害的,人们只有精心地培育它、爱护它、保护它,它才能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体现了自己意欲受到庇护的内心想法。诗的最后两句“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有诗人自己保证的心意,他认为幼松长为数千尺的大树的时候,一定不会辜负主人的知遇之恩。
南轩松
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这首诗写了松树的高贵品格,一、二句“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铺陈叙事,写出一棵孤独的松树生长的地点,然而枝叶延绵,展示出松树的苍劲,三、四句“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写了松树在风中更是挺拔,即使在夕阳之中还是那么潇洒。“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通过写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来从侧面衬托松树的高大苍翠。上面六句,主要描绘出诗人看到的孤松的景色,这棵松树枝叶繁茂,潇洒自得。全诗最后两句“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则有“一鸣惊人”的意思,诗人借助松树来表达个人意愿,体现出诗人自己心怀凌云壮志,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属于典型的咏物抒情。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是一首典型的、寓意深长的托物讽喻诗。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极其生动地刻画出了松树小时的特性,以及它在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