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年8月黄宾虹与上海亲友合影,前排右三为黄宾虹
年夏南下摄于上海大观社欢迎会,(左起)孙福熙、许士骐、黄宾虹、俞剑华
年八十五岁的黄宾虹渐有落叶归根之意,初春因思归江南家乡作《黄山追忆图》,题诗云:“黄海银涛泛滥铺,不期片域具方壶。置身已在光明顶,云际归来住足无。”5月18日,傅雷伉俪乘机抵达北平,与黄宾虹数日观画谈艺,相聚甚欢。7月23日,黄宾虹携家人告别了古都石驸马胡同后宅,由北平乘机抵沪,暂住江振华寓(江振华,字松如,与黄宾虹同为安徽歙县人,其子江钟羲与黄宾虹侄女黄映芬结为夫妻,故有通家之谊)。莅沪之初,中国画会等发起上海文艺界同人在南京路大观社举行欢迎会,黄宾虹席间即兴作《养生之道》演讲。9月中旬抵达杭州,就国立艺专教席,住艺专宿舍栖霞岭十九号,抬头见山,出门见湖,四周风景旖旎可人。《民报》记者造访,黄宾虹重申中西艺术精神无本质差别,对中华民族之光明前途充满信心。
黄宾虹春夏秋冬四景山水
纸本镜心年作
33.5×22cm×4?约0.7平尺(每幅)
款识:1.富春江上小景。云烟出没,凉雨初收,偶得其趣。虹叟漫写。
2.风雨归舟。西泠桥畔所见,虹叟。
3.湖舍清秋。己丑()之夏,雨后写此,虹叟。
4.乔柯初霁。读画之余,漫兴为此。虹叟。
钤印:黄宾虹
年5月3日,杭州解放,全城欢庆。这四开山水便是黄宾虹此年夏天所作,构图简练,笔墨温润,有元人逸致。受新安画派遗绪影响,黄宾虹向来推崇“倪黄”体格的简笔画,即使在他画风不断转向繁密时亦不曾放下这一画格,他在年对傅雷言:“拟由北宋入逸品,老而弥淡,不落空疏。”在致鲍君白信中又言:“由倪黄而溯唐、五代、两宋方可以正时俗之积弊。”可知,黄宾虹晚年期间关于山水画中的“宋、元”“繁、简”“神、逸”等成对观念的辩证思考。
黄宾虹在杭州灵隐寺写生
黄宾虹写生中
这四开山水由题识可知,既有闲居写生得稿,又有读画之余的漫笔临习,墨色浓淡变化自然,笔笔分明,设色上仅用赭石,简淡之余,饶有新安气味。出身徽州的黄宾虹对新安画派有着天然的亲近之感,他讲:“王烟客一派排斥东林迎合朝廷,常熟、娄东、云间俱无足取,而毗陵邹臣虎、恽道生与新安可称并美。”对元四家、明末清初与道咸间诸贤的推崇,在黄宾虹画学中构成了一条潜在脉络,这其中的考量既有地域文脉的因素,又与时代风气转捩相关。
黄宾虹一生积学而成,无一日闲过,他平生所作的写生稿册与勾古画册数量极大,时至今日多已出版,从中可以窥见他潜心求索的艰辛历程,如此册四开涵盖春、夏、秋、冬四景,乃是他南归以后心境恬适的真率之作,格外难得。他在年曾言:“近悟于古迹与游山写稿融会一片,自立面目,渐觉成就可期。然全以笔墨用功为要,此中正轨,寰宇中认识之者已不乏人,共勉之可也。”(与朱砚因书)此册足以当之。
黄宾虹石如云起
纸本立轴年作
40×33cm?约1.2平尺
诗堂26×33cm?约0.8平尺
款识:石起如云,松撑似兽,笔诃墨舞。诗中有黄山,奇特忽在手。九十一叟宾虹。
钤印:黄宾虹
诗堂:焦墨写树,浓墨供山。离奇雄浑,超乎二石之间。此宾老得意之作。壬寅秋。张宗祥题。钤印:海宁张宗祥八十岁后作
题签:黄宾虹墨笔山水。张宗祥。钤印:张宗祥印
出版:1.陶小明主编:《浙江四大家》,西泠印社出版社,年,第、页
2.《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四),保利艺术博物馆,年5月,第页
展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四)”,保利艺术博物馆,年5月。
说明:张宗祥旧藏并题诗堂。
本幅为年所作《石如云起》,纯以水墨为之,画家乡黄山松石景观。一株老松姿态曲折有致,松针化为苔点,老态尽显。淡墨勾石,反复皴擦渲染,略加浓重苔点。同年所作《拟程邃山水图轴》(现藏浙江省博物馆)亦是墨笔山水,与此件面貌相类。在黄宾虹一生的写生题材中,蜀中、浙东、黄山、粤西和杭州西湖是最为常见的五种类型,五地山水各有不同的气势、韵味。黄山是他的根脉所在,西湖周边则是他晚年的目中之景,都有情怀寄托,因此也最为用心。
黄宾虹的晚年之作与其眼疾有着密切关系。年底,黄宾虹白内障眼疾日趋严重,右眼近乎失明,左眼视物影影绰绰。当此之际,黄宾虹作画犹孜孜不倦,笔墨粗率浓黑,短线、墨点纵横纷飞,近观几不类物,持续了近两年时间,画界称为“壬辰之变”。年6医院割治白内障,经过半年多调理后,黄宾虹“看山读画,均幸复原”。在放大镜辅助下视力恢复的黄宾虹检点近两年的画作,对自己的“恣意”之作颇感震惊,他对这种粗率之笔并不完全满意。其后直至逝世的近两年间,黄宾虹又恢复了细笔面目,勾皴点染都较为细致,物象呈现清晰分明,回归到了平和简静的画风。此作为黄宾虹逝世前一年所作,已是人书俱老,尤其是经历了壬辰之变后,脱去习气,回归自然,无法之中有法、有法之中无法,人工之巧与自然之朴相融合,着力追求“内美”,正是化蛹为蝶的烂漫之笔。
黄宾虹敬亭山纪游
纸本立轴年作
89×36cm?约2.9平尺
款识:敬亭山西有万松亭、虎窥泉,唐李白、刘禹锡、司空图各有篇咏。余游此因写其略。辛卯八十叟宾虹。
钤印:黄宾虹、取诸怀抱
说明:1.年,三十四岁的黄宾虹应邀赴芜湖,旋复返歙,道径宛陵,游敬亭山。留下深刻印象,遂一再写之,此为其一,此作为日本雪江堂旧藏。
2.雪江堂创立于年,创始人西园寺公一(-)与中国政府及民间渊源深厚,年后,一直从事中日友好工作,是日中友好协会创始人,大力推动两国非官方的交流活动。年,“雪江堂”获中国政府特准购进齐白石作品百余件,筹划在日本巡回展出,并得郭沫若为展览题词。又于年,在新宿举办美术展,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黄宾虹、徐悲鸿等作品悉数参展。
出版:《朴存画集:纪念黄宾虹先生一百五十五周年诞辰》第85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年。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安徽宣城北边的敬亭山,因为诗仙李太白的登临而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诸多诗篇。清代画家石涛青年时代曾在敬亭山广教寺居住十年左右,精研艺事,广交四方。黄宾虹青年时曾道经宣城,遂游敬亭山,留下了深刻印象,遂一再写之,直至暮年仍用笔墨反复描绘心中敬亭山之景象。
年黄宾虹在北京
年,88岁的黄宾虹又创作了《敬亭山纪游》,此幅有着强烈的个人绘画风格,已与青年时所作全然不同。黄宾虹此年创作呈现出浓黑厚重的面目,笔墨较以往更加坚实有力,如《嘉陵江景》《天都松影》画面都如铁皮一般触之铿然有声。此画全局取左重右轻之势,是黄宾虹晚年竖幅山水构图的典型特征,笔触粗重,已接近“壬辰之变”,与浙江省博物馆所藏壬辰作《蜀中山水轴》极为相似。画面下方是江流、山居,峰脉连绵而上,云气、溪流形成了曲折的空白分割了大块的墨色,“不齐之齐”,在实中透出虚灵,这挤出的空白是整幅绘画的活眼所在。皴线以中锋为主,浓淡有别,乱中有序,沿着峰脉向下铺开。近景中树木的大混点与峰头的苔点激发出了层次丰富的墨采,华滋浑穆,耐人咀嚼回味。千余年来的山水画史,就用墨一道而言,无出其右者。
黄宾虹溪山放舟
纸本立轴年作
88.5×31.5cm?约2.5平尺
款识:米元章议论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元又在诸公之上,此语甚确,明贤多刚,清初渐弱,稍稍替矣。载之先生博粲。宾虹,丙戌。
钤印:黄宾虹、黄山予向
说明:上款人“载之先生”即陶载之(-),安徽和县人。与林散之交好,亦因此结识黄宾虹。曾担任郑洞国副官,参加东北战役。战后回乡,拜黄宾虹为师学画,多次随黄宾虹到黄山写生。解放后移居香港。
年秋,他在与朱砚因书中称“咸同名手须辨真赝,胜于明贤”,“道咸画学中兴”论初具雏形,这是黄宾虹画学中的一个重要论断。年与鲍君白信中谈到明清之际,他讲“唯明人太硬,清代太柔,俱未得中。”又言“明画枯硬,清代弱靡,所谓名迹,今昔研究大相径庭。唯明季万历以后,天启、崇祯、顺治三朝,大家作品有数十人,而石涛、八大尚嫌放纵,不当论入,八怪更不足言。咸丰、同治金石学盛,高手亦数十人,此中国特采奇光,今尚在含苞蕴异中,放大光明即在时贤不远矣。”此后,他多次阐发这一观点,散见于自作画跋之中。年所作的这幅山水当中,他题道:“明贤多刚,清初渐弱,稍稍替矣。”正是这一时期他不断发散思想观点的例证。
年后,他作画更多取法北宋,笔力沉着,墨采浑厚,每与欧画符合,愈加愈黑,显露出“黑宾虹”的特质。此幅写江渚小景,构图疏落,有元人意趣,然皴擦层次甚厚,反复点苔,墨色醇厚凝重,则与元代诸家稍异。此际正是他浑厚华滋的山水面貌逐渐发露、大放异彩之时,道咸以来金石家书画质朴浑厚的作风在其画面中愈加突出。
黄宾虹金文七言对联
纸本立轴年作
×25cm×2约3.4平尺(每幅)
释文:群经诸子勇干卫,帝虎鲁鱼谨较雠。
款识:癸未之春黄宾虹集古籀。
钤印:冰上鸿飞馆、黄宾虹、甲子生
鉴藏印:刘少旅珍藏书画印
说明:旧藏者刘少旅(-),号太乙楼主人,香港著名收藏家。早年曾在广州设立九华堂,从事艺术经营活动,后南迁香港。刘少旅与张大千、溥儒等国内知名书画家友善,收藏名人书画逾千件。
此件金文七言联为黄宾虹八十岁所书,沉静渊雅,浑厚古穆,是他篆书成熟时期的一件佳作。黄宾虹存世书法以集三代古文字对联数量最大,集中体现了他的书学实践成就。“鄙人酷嗜三代文字,于东周古籀尤为留意,北居恒以此学遣日,故凡玺印、臬币、陶器、兵器兼收并蓄。”他的篆书在结体上取法商周金文,深悟“虚中蕴实、柔内含刚”,强调“不齐之齐”,参差错落,富于变化,与清代以来流行的小篆面目不同。黄宾虹的行笔极有特点,似有力似无力,气息游走在着意不着意之间,笔画松动而多变化,萧散简远,相较其他书家,墨色也更加丰富,这得力于他在绘画上的墨法实践。
黄宾虹在《国画之民学》中云:“君学重在外表,在于迎合人;民学重在精神,在于发挥自己。所以,君学的美术,只讲外表整齐好看,民学则在骨子里求精神的美,涵而不露,才有深长的意味。”民学是崇尚自然的自由精神,浑朴拙野,不事雕琢,黄宾虹的书法与绘画都是由这种精神气格锤炼而来。
本辑呈现的黄宾虹五件书画作品,创作自年至年,跨度达11年之久,全面展现了他晚年大成之际的综合成就。黄宾虹生命最后的十余年间,尤其是他暮年定居杭州后是他艺术上厚积薄发、喷薄而出的关键之年,融古法,集大成,开新面,登峰造极,标程百代,为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转型奠定了不朽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