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是几级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编者按: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才汇聚,群星璀璨。70年间,浙江大学也涌现出一大批以报效祖国为己任的奋斗者。无论光阴如何流转,不管岁月怎样变迁,他们始终初心如磐,奋战一线。他一心一意,为攻克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心力衰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为无数的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本期,我们推出的是浙江大医院院长、心脏中心主任王建安的故事。平凡的岗位,不凡的坚守,我们也期待听到您的声音!投稿邮箱:zdxmt
zju.edu.cn。
人物名片:
王建安,浙江大医院院长、心脏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欧洲先天、结构与瓣膜介入大会(CSI)共同主席(亚洲唯一)、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是我国经验最丰富、技术最全面的心脏介入医生之一,研发了中国最新一代可回收可精准定位的经导管人工瓣膜。因为在医学领域的突出贡献,他被评为全国白求恩奖章(浙江省首位)获得者、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特级专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省杰出创新人才奖、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等多个奖项,并被聘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客座教授、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FACC)。
三十多年来,王建安围绕着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心力衰竭,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和富有成效的探索,他所坚守的初心得到了动听的回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经导管二尖瓣夹合术(MitraClip)、左心耳封堵术(LAAC)、PARACHUTE(降落伞)室壁瘤成形术……伴随着一项项世界领先的心脏介入新技术的开展,一个个“心”难题被攻破,无数患者看到了“重生”的希望。
专注一颗“心”
年,王建安出生在浙江省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因为体弱多病,幼年医院里待,也由此对“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生职业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向往。他说,打记事起,他就想成为一名医生。
年,他如愿考入“北协和,南湘雅”中的湖南湘雅医学院。在那里,他遇到了两位重要的专业启蒙老师,他们分别是心血管专业的孙明老师和内分泌专业的伍汉文老师,他们在各自领域的造诣使这位年轻的医学生由衷敬佩,他决定从这两个专业中选择一个作为未来的主攻方向。
岳麓山下、橘子洲头,湖南的求学经历让王建安在江南的灵气之中添了一份湘江的血气——不满足现状,永远追求心中的理想。这也是后来他持续专注,带领团队不断进取的强大内心支撑。
年,王建安大学毕业,回到故乡杭州,被分配到浙江医院内科(后更名为浙江大医院,简称浙大二院)。在他住院医师轮转那几年中,他发现,内分泌科疾病的诊治主要是靠药物的调整、生活方式的改变,病程都很长、起效也比较慢,病人需要长时间的治疗;而心内科已经开始探索介入治疗,安装起搏器、安装支架等等,进行多种心导管诊断,即使病人抢救,往往通过用药、除颤等手段,就能转危为安。
“我更喜欢那种立竿见影的感觉,也喜欢动手操作,所以选择了主攻心血管内科。”
王建安在心血管介入手术当中
儒雅温和、文质彬彬、值得信赖,是很多病人对王建安的印象。已经退休多年的王女士是王建安的老病人。二十年前的一个隆冬深夜,王女士因为严重的医院抢救,当时已是科室主任的王建医院,30分钟后,他为王女士施行冠脉介入治疗。
手术台上,王女士先后出现三次心跳骤停,王建安带领团队争分夺秒地抢救。当王女士转危为安被送入病房时,王建安才放心离去,此时天已蒙蒙亮。两个小时之后,王建安忙碌的身影又出现在病房里……
王女士的儿子和妹妹后来因为心血管疾病,也都先后成为王建安的病人。“这几年来,不论我们谁来看病,王教授总是非常耐心,并且一定会问候另外家人的身体状况,家长里短,就像老朋友。”
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举动,他已习惯成自然。他的很多病人都像王女士这样成了他的“粉丝”。
然而因为工作繁忙,作为儿子、作为父亲,他总是很少能陪伴在亲人身边,只能把这份对至亲的愧疚内化为对自身更为严格的要求和对患者更为深沉的关爱,把每一位患者都当做父母一样来对待。很多年里,他都坚持只看普通门诊、不限号。直到当了院长,他的行政事务越来越忙,时间常常会身不由己,但他总是尽最大的努力尽可能地坚持每周一次门诊。他总说病人来看个病不容易,我能为他们做的就多做点。
他平均每年接诊患者、开展介入手术逾千人次,是国内最有经验、技术最全面的介入医生之一,并且善于结合临床,更新理念,率先开辟急性心梗病人绿色通道、推行“一日冠脉介入手术”、开展心脏内外科同台一站式心脏杂交手术数例、完成去肾交感神经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坚持用最规范的诊疗方案造福于最广大百姓患者。他说虽然医学不是万能的,但是先进的技术总是会给病人带来更多的希望。
“专注‘心’的救治,带给病人更多的希望”,医术上的精益求精,学术上的永不知足,无不饱含着王建安对病人、对专业的无限深情。
“心”尖儿上的创新
王建安常说:“接触的病人越多,了解病人的疾苦越透彻,就越能感受到医学的有限,唯有创新、再创新,丝毫不敢松懈。”
90年代初期,王建安先后赴香港、美国进修学习,回院后率先开展了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的心脏介入技术迅猛发展。此时的王建安已是技术全面、经验丰富的心脏介入专家。
十多年前,他敏锐地发现,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脏瓣膜疾病患病率大幅上升,成为老年人心衰的首要原因,发病率高达13%,有三分之一左右的重症患者在1年内死亡。
年,70多岁的屈女士,因二叶式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在浙医二院由王建安成功置换了主动脉瓣。当时手术所用的,是我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经导管人工心脏瓣膜,根据二叶式主动脉瓣膜畸形患者心脏钙化较重等特点作了改进。
王建安在实验室和他的团队讨论研究方案
这个人工瓣膜产品,正是王建安作为核心人员参与的产学研医合作成果之一。“传统开胸换瓣手术风险大、病人痛苦多,而且这些病人一旦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就失去了外科开胸手术的机会,吃药效果也不好,迫切需要有新的治疗方式。”从年起,王建安带领团队针对心脏瓣膜疾病进行联合攻关,研究用不开刀的方式进行瓣膜置换,并与企业展开合作,研发国产的经导管人工瓣膜产品。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授牌成立“心脏瓣膜研究院”,王建安出任首任院长。
在参与心脏瓣膜研发的过程中,王建安发现,第一代瓣膜装置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一代瓣膜无法重新定位,无法回收。即使植入位置不理想,也不能对它进行调整,这会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对钙化严重的病人。”于是他提出了开展可回收瓣膜装置研发的设想。
王建安和产品研发工程师、材料工程师一起研读影像资料,帮助他们熟悉人体解剖结构,知道问题出在哪些地方,从而有针对性地优化产品的设计制造。等到技术人员做出新的产品,王建安反复进行模拟和动物尝试,以获得最佳临床效果。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年11月23日,可精准定位、重复释放的二代瓣膜系统首例临床应用在浙大二院成功进行。
作为欧洲两大权威瓣膜论坛之一CSI的共同主席,王建安通过卫星向全球直播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等进行手术演示数不清有多少次了。为使主动脉瓣膜植入技术惠及更多患者,王建安团队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扩大推广,开展了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他们的技术和产品辐射到希腊、阿根廷、印度和菲律宾等国家以及全国50多家大学医学中心,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省部级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他所提出的瓣膜介入治疗理念也被称之为“杭州方案”。
王建安医院指导手术,术后与当地医生合影
目前,王建安正在率领团队研发功能更加强大的第三代瓣膜。“让病人的治疗越来越精准,医生操作越来越方便,我们就是在朝着这两个方向努力。”在王建安的设想中,第三代瓣膜不仅可以精准释放,还可以实现一定角度的摆动,也就是把校正方向、精准释放与重新回收等优势全部整合在一个瓣膜上。
这些成果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