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工作室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27/9372470.html 走进大厅,一阵灵动舒缓的钢琴声流入耳中,环境明亮温馨,让人很难医院。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内环内面积最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市中心一幢8层独立建筑,面积平方米。
不久前,在上海市高质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单位考核中,打浦桥社卫拔得头筹。如何能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医疗康复服务?除了硬件外,革新理念、培养人才与稳扎稳打,都不可或缺。
家门口的国家非遗
正在大厅“音乐岛”弹钢琴的志愿者阿姨名叫倪晓燕,今年已经68岁了。她的家就在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近,经常来这里看病、开药。
“这边科室挺齐全的。平常有点小毛病,我都在这里解决。比如前段时候我腰坏了,就来看有名的魏氏伤科;头颈不舒服,还能照个颈动脉ct。”倪晓燕认为,医院看病方便快捷,能解决大部分慢性老年病。
医院,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建成医联体。“万事开头难”,最早接受“橄榄枝”医院康复科。中心主任金迎曾怀揣详细医院康复科主任谢青,希望她帮助培养社区康复团队。从未与社区合作过的谢青心存顾虑,金迎满怀诚意,一次又一次上门拜访。最终,谢青被打动,不仅同意担任打浦桥社卫康复科特邀首席康复顾问,还邀请自己的恩师,世界著名康复专家希娜·贝维斯博士担任特邀导师。
而倪晓燕阿姨提到的魏氏伤科,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国年间已蜚声上海,位列沪上“伤科八大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魏氏伤科第21代传人魏指医院。为了能与魏氏伤科合作,打浦桥社卫多次邀请魏氏伤科专家参访,并制定了详细合作方案。
“魏氏伤科考察了我们两年多,如今形成了深入合作。”中心党支部书记蔡黄婕介绍,今年9月,中心成为上海市首个国家非遗进社区项目,医院魏氏伤科建立腰突症专病联盟,开设伤科门诊。“专家天团”终于下沉到社区,魏氏伤科第23、24代传人李飞跃、奚小冰主任来到打浦桥社卫,带教指导社区医生。魏氏伤科专家甚至下沉到卫生服务站,每周都会前往打浦桥中海服务站,开设专病门诊,慕名而来的病患络绎不绝。
作为“瑞金-卢湾”紧密型医联体成员单位之一,近期,中心还医院开设母乳喂养咨询门诊,医院皮肤科签署专病医联体,有效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中心也为病人打造了温馨便捷的就医环境。一楼免费提供高血压、颈动脉斑块、慢阻肺等慢病筛查,还有中医调制的茶饮香气氤氲。继续走上楼,病房区走廊墙上装饰着莫奈和黄永玉名画复制品,令人感到宁静、轻松。洗手间明净光洁,洗手台上的玻璃花瓶里鲜花盛开。中心将智慧信息系统、人文哲学理念融入病房建设,旨在为患者提供更舒心的就医环境和高质量的服务。“我们希望患者心情是放松、愉悦的,像回家一样。”蔡黄婕说。
中心一楼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侍佳妮摄
专业康复结合中医
周一到周五,77岁的马老伯雷打不动,每天都来到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已经坚持了整整一年。去年他因脑梗住院,出院后失语、失禁、智力受损,丧失行动能力。马老伯回忆:“那时候困在床上不能动,有苦说不出。”
于是,马老伯的爱人余阿姨用轮椅推着他来到中心,希望帮助他康复。康复科与中医科联手,为马老伯量身定制方案,将康复训练和中医理疗相结合,并随着病情好转逐步调整康复项目。康复两三个月后,马老伯逐渐离开尿袋,能拄着拐杖慢慢走一段路。如今,马老伯思维清晰,生活大部分能自理。
余阿姨75岁了,她说:“我这一年过得很不容易。尤其前几个月,24小时伺候他吃喝拉撒。”马老伯也感慨丛生:“我生病,全家人总动员,我爱人、女儿真不容易。讲到这个我要擦眼泪。”说着,他从口袋里缓缓掏出一张纸巾,抹了抹眼角泪水。
马老伯曾目睹亲哥哥瘫痪在床十年,生活质量堪忧,家人身心俱疲。能恢复到今天的生活状态,他感到万分庆幸。今年国庆,马老伯的女儿带他去迪士尼游玩,他“高兴坏了”,盼望着进一步康复,有朝一日能去外地旅游。
“这个主任老好了。”见90后康复科主任冯媛媛走过来,余阿姨立即称赞。她见证了老伴像婴儿一样从零学起,在治疗师和中医的帮助下进步飞快。“哪怕庙小,只要有‘神仙’,这个庙就是活的。”
马老伯夫妇侍佳妮摄
中心康复门诊三楼总面积近平方米,分为运动治疗区、作业治疗区、言语治疗区等,配备有国际先进康复设施设备。记者体验了一台价值多万元人民币的下肢康复机器人。仅仅从调试机器到用复杂的固定带将记者的双腿“五花大绑”,治疗师长张阳就花费了20多分钟,额头渗出涔涔汗水。可以想象,平时面对无法正常站立、自由控制肢体的病人,康复师需要付出更多心血和汗水。
仅仅体验15分钟,仪器的紧紧束缚、长时间重复一个动作的枯燥,已令记者深感不适,遑论虚弱的术后患者,可见康复治疗十分考验患者本人的毅力。中心社工李晓奕的手机里有几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