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松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骨松专刊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复制链接]

1#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骨质疏松流行病学:

~年,我国骨质疏松所致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增加了%。目前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患骨质疏松症约有万人,每年近68.7万人发生髋部骨折;随人口老龄化,到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将增至2.亿人,髋部骨折人数将达.82万。我国髋部骨折的全国医疗支出约为63.5亿元,而年医疗花费将达到亿元人民币。

危害:骨折是骨质疏松重要的危害,其中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其产生多种后遗症,其中包括慢性疼痛、残疾、生命质量下降、甚至早亡等。髋部骨质第一年内由于各种并发症所致的死亡达20%~25%,存活的患者有高达5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另外骨质疏松个人、家庭及社会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一个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患者每年的直接经济负担是32,元人民币。中国每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直接经济负担是亿元人民币。

骨质疏松临床表现:

(1)疼痛: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表现,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2)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约2cm左右,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3)骨折: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加重经济负责,并严重限制患者活动,甚至缩短寿命。据中国统计,老年人骨折发生率为6.3%-24.4,尤以高龄(80岁以上)女性老人为甚。(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肺上叶前区小叶型肺气肿发生率可高达40%。

诊断:

临床上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指标是:发生脆性骨折及/或骨密度低下。

一、脆性骨折

脆性骨折是骨强度下降的最终体现,只要发生脆性骨折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二、骨密度测定

骨矿密度(BMD)简称骨密度,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检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疗效公认的定量指标。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采用WHO推荐的诊断标准。基于DXA测定: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青年人的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降低1~2.5个标准差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的程度符合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高危因素:

1、固有因素:

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

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2、非固有因素:

l低体重,性腺功能低下

l吸烟,过度饮酒,饮过多咖啡

l体力活动缺乏(制动)

l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高钠饮食

l钙和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

l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

药物干预适应证:具备下列情况之一者,需考虑药物治疗:

(1)确诊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T≤-2.5),无论是否有过骨折;

(2)骨量低下者(骨密度-2.5T≤-1.0)并存在一项以上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无论是否有过骨折;

(3)无骨密度测定条件时,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也需考虑药物治疗:

--已发生过脆性骨折

--OSTA筛查为“高风险”

--FRAX工具计算出髋部骨折概率=3%或任何重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20%

抗骨质疏松药物种类:

1、双膦酸盐类(Biphosphonates)

2、降钙素类(Calcitonin)

3、雌激素类(Estrogen)

4、甲状旁腺激素(PTH)

5、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类(SERMs)

6、锶盐(Strontium)

7、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

8、维生素K2:(四烯甲萘醌)

9、植物雌激素

10、中药

总之,骨质疏松症任何阶段开始治疗都比不治疗好。及早得到正规检查,规范用药,可以最大程度降低骨折发生风险,缓解骨痛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