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白癜风防治 http://pf.39.net/bdfyy/dbfzl/150206/4573954.html线条作为中国画的精髓,是描绘物象的结构骨架,表达主观意识、情感的重要手法,也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语言,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最简练的概括,更是绘画者的道德和精神力量的体现。它的魅力,谱写着整个中国画史,诠释了中国美学的价值,成为永恒的、有生命力的实体。
几千年来,中国画线条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中国书法,因此线条中含有许多书法元素。它不仅仅表现物体本身,而且赋予了它更多内容,使线条本身就是画面重要的组成主体。因为有了书法的元素,所以线条的表现就更加自由,往往从线条中就能看出画家的功力。中国画家注重线条的质感,注重线条的力量、内涵、节奏的表现,注重情感表现,强调意境、笔墨、魅力。因此,线在中国画中长期超越了简约的造型功能,它是情感、环境和意图的有机结合。
但是不光中国画中有线条,西方画中也有。中西方绘画的线条有着明显不同的艺术意蕴。
与中国画的线条不同,西方绘画强调形式,重现理性,重写现实。西方绘画中的线条具有强烈的理性特征,采用“线”表示真实物体,并精确建模和进行合理的空间处理。中国画中的“十八描”总结和归纳了不同的线条技法,线条进一步丰富和扩展的产物“皴”是中国画的特色之一。西方绘画中线条的表达是理性的,认为线条是“点”的延续“面”的基础,他们使用具有明显科学性质的图像结构的线条表示。线条在中西方都是最基本和最原始的艺术语言。
除了在形式和目的上的不同之外,中国绘画线条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也颇为深邃,这个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哲学思想中的审美观。因此,线条作为中国绘画的一种元素,源于中国独特的哲学思想。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道家讲求“天人合一”,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因此,从一开始,中国的艺术家就在描摹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想法,而没有机械地描摹自然。在点、线、面三种形式中,线更能够表现中国古典哲学对审美的要求。历代画家经过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画线条的表现手法和力度,使线条艺术至今仍具魅力。
在中国画里,线条除了用于勾底稿、打轮廓、塑造型之外,更多的时候,是借助线条来表达不同的画意。通过线条来描绘各种图案,从而增加画家赋予这幅画的意义。在中国画中,线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好比是画里面形象的骨骼,就必须有骨气,这样最能表达作品中形象的内在活力和动力。
有人会说,中国画的线条看着很简单,实际上,越是简单越不容易掌握。因为看起来费劲、很烦难的东西,也难以在艺术上达到自然真切的地步,这也和我们所说的道家提倡自然无为的思想有关。如果你看一幅画,看得很累,很难受,这说明画家的能力水平还不高。
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绘画也不例外,看似简单的线条是绘画者几十年的不断求索所得。一气呵成的线条往往给人一种干练的感觉,这不是简简单单可以达到的。画中线条不同的变化,传达了不同的活力,在画面中给人不同的感觉。
因此,各代的中国画家都对线条有独到的见解。这些画家用看似千篇一律却又变幻万千的线条,描绘着世间万物的千姿百态,抒发内心的追求,使得线条发挥它们独特的韵味。
那么,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画的线条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中国画的线条发展自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它最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文明中出现,《鹳鱼石斧图》是彩陶时期最为著名的作品,就在此时,已经开始孕育着中国画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线描和没骨。
到了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选择在轻薄的帛上作画,在这一时期,我国现存最早与线条相关的画作《人物龙凤图》和《从物御龙图》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画作已经进入了线条造型的时期。
在魏晋,中国绘画开始系统地理论化,出现了大量的绘画理论,顾恺之的线条风格被称为“春蚕吐丝”,这一绘画风格把绘画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作品《女史箴图》和《洛神賦图》代表魏晋时期人物绘画的发展动态。
陆探微是被谢赫的《古画品录》列为第一品的画家,他的线条比“春蚕吐丝”更坚硬更苍劲,张僧繇的最大贡献,是在“密体”以后,创造了“疏体”,张僧繇的佛像人物用工最深,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人称“张家样”,曹仲达手中的人物多为用笔稠密的细线,而衣服紧窄,后人称之为“曹衣出水”,与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并称。
到了隋唐时期,线条的功能不断拓展,成为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的画家善于展现出长裙飘舞,款款而行的动感。最为著名的就是画圣吴道子。吴道子的线条流畅委婉、刚韧圆转,能将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有“吴带当风之美誉。
他的传世之作《天王送子图》用圆转变化的“莼菜条创造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特色,人物形象潇洒自若、雍容华贵。此画的出现又昭示着线描风格的一个新开始,这幅画反映了吴道子的绘画基本风格,打破了顾恺之春蚕吐丝”的风格。“春蚕吐丝”的游丝描的线条圆润,如铁线一般毫无变化,而吴道子开创的兰叶描在运笔上时提时顿,产生如同兰叶般的线条,有飘动之势,展现出自己内在的精神力量。
宋代画家李公麟曾将白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绘画领城。线条通过笔墨表现他的韵味,而笔墨又能够确定线的特征,这个特点就是国画的精髓所在。李公麟的白描线条抑扬顿挫、刚柔并济、变化多端,有着很强的节奏感与韵律感,表现出“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的艺术效果,使线条成为独立的绘画形式。其代表作《维摩诘像》的线条流畅,轻重缓急,起伏有致,犹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宋代之后,中国画线条从原有技法程式中解脱出来,逐步走向成熟,并形成18种基本勾线方法,即“十八描”。元代赵孟的《疏林秀石图》以书法入画,山石如草书般,恣意纵横,飞动流畅,枯枝如隶书般,浑厚沉健,凝重苍劲。
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运用简洁质朴、硬如屈铁的墨线,突出屈原高洁的气度和铮铮的风格,用线条的转折挫顿,表现屈原的磊落胸襟和无畏精神。
郑板桥画竹也别具一格,他常以书法入画,线条圆润而有弹性,挺拔而有力度,犹如碧玉凌空,摇曳有声,将竹子的潇洒临风和虚怀高节表现得淋漓尽致。潘天寿用线雄健刚劲,凝练老辣,转折多为方形,线条沉重而多顿挫,方中有圆,刚中有柔,潘天寿笔下的巨石、雄鹰、苍松等仅用墨线勾勒而成,纹理层次非常明显。
从宋代达到了巅峰时期的花鸟工笔,清朝郑板桥《墨兰图》堪称首创的墨兰画法,再到如今的新工笔绘画,一切都是用线条作为所有作品的开端,抓住物品最重要的形态与韵味。
通过对线条的发展史梳理,我们可以将中国画的线条美感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它内在的形式美;第二个是它的写意美;第三个是它的情感意蕴美。
中国画线条的形式美,体现在诸多方面。古人云:“绘事后素”。它的意思是说作画的时候要先填充色彩,再用线条勾勒。例如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的《虾》,作者用淡墨表现透明的虾身,用浓墨点睛,使得虾的眼睛极其的有神,然后用线条勾勒出纤细灵活的虾足。齐白石笔下的虾充沛着鲜活的生命力,同时又使人感受到苍劲有力的用笔,使得画上的虾栩栩如生,从而体现出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线条的形式美。
在这里,线条的形式美体现了线条的造型功能。中国画的线条有极强的造型性,无论人物、山水、花鸟离开了线条这个特有的塑造形象的作用,画面就会失去中国画的精神。
在人物画中它不只是勾画人物的轮廓,更是发挥线丰富的表现技巧,运用长短、粗细、浓淡、干湿、刚柔、疾徐、虚实等不同变化的线,去表现人物的表情、结构、衣服的质感和运动感,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造型目的。
在山水画中,物象的造型,先用线条来勾出轮廓,再用不同的皴、描法以及擦染之后,对物象内部结构与光分布的处理,不是借助透视法、明暗法,而是以本民族独特的表现形式描绘出来,从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夏山图》中可以看出,山的轮廓用长线勾画,山的走势、空间、位置及各部之间,用长披麻皴线条加点来表现,众多披麻皴与点的有序排列,表现出了山的结构、凹凸和受光与背光的效果,用轻重不同的点线在山间留出烟云雾霭,另外,画中远景、近景都是利用短线和点,有重有轻的把握,描绘了山的层次.虚实感觉,使山的雄姿秀态尽收眼底。画家利用皴线有疏有密的排列与留白,描绘山体的明暗部,不仅表现了物象的光分布,而且表现了空气的湿度。
在工笔花鸟画中,飞禽走兽、植物花卉同样需要线来塑造形象,发挥它造型的作用。用韩滉《五牛图》中五头牛均用粗放的含有书法韵味的笔墨画出,风格古朴,造型准确,形态生动,用曲折变化的线条恰如其分地表现出牛的筋骨和皮毛的质感,这是最早画在纸上的绘画作品。五代黄荃的《写生珍禽图》中,各种鸟、虫的刻画,线条工细,造型准确、精到。历史上还有很多花鸟画大家用线条的粗细、长短、顿挫等丰富的变化,塑造出形象生动的造型,给我们留下了学习借鉴的艺术精品。例如清代的虚谷、八大山人都是用笔用墨的大师。
除了造型上的形式美之外,中国画线条还具有写意美。
中国传统的绘画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以形传神”等等为审美要求,呈现出浓重的写意性。线条作为中国画的基本表现手段,不仅有非凡的表现力,更加具有独特的意境美。具体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线条可以表现出很强的节奏和韵律,无论是单个线条还是整幅画中的气韵,都能很好的表现出作品的思想。其次,线条是国画生命的符号,具有精神价值和美学意味的绘画语言。不同形式的线条表现的含义也是不相同,给读者的意境也不一样。
在中国画中线条流露和体现的是作者创作时的意境,以及想要描绘和表达的情感,线条的流动中表达了画家的情、神、气。因此,中国绘画中的线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线条中蕴涵着更加微妙而又难以用概念表述画家的个性及情感意趣。从线条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可以窥见中国艺术家的心路历程,中国画的线条已不仅仅是界定物与物的形态的单一定位,而是经过画家的心智洗练过的一种精神的产物。通过线条有限的外形游离出无限,化实像为空灵,更可传达一种超越于墨象之外的不可言喻的情感。
线条总是与画家情感的活动和反应联系在一起,成为情感体验的最佳载体,是画家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迹化。线条的波动过程,往往是作者的情感历程。任何形态的线条都积淀着一定的主观意识,具有不同的生命性质,线条也正体现了“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的特质。
因此,中国画的线条还具有情感美的特质。
在绘画作品中,内在精神是无形的,就需从画家对线条的处理上显现出的风格和个性特征上加以认识。直线在国画中能给人带来力量和速度的感觉,而曲线能给人带来律动、纤柔的感觉,粗线则会带给读者庄严、稳重的想法,细线会让读者联想到温柔、无力的情感。
明徐渭的《墨葡萄藤》中其点、线草书般的意趣发挥到了极致,他完全用一种狂放不羁的笔墨情趣打破题材和自然物象的束缚,将情感寄予每一-根线条的书写之中。所传达的情感正如他在画中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清代八大山人和石涛继续并发展了这一特点。他们线条的独立意义更加强烈,个人特殊情感得到了更突出的表现。他们将苦难凄厉的生命贴附于残荷败叶,孤鸟丑石之中。在狂放、奇峭的线条中,流露出强烈的忧威悲愤和愤世嫉俗的心情。
中国画中又“披麻皴”和“斧披皴”,他们各自对应了不同的情感关系,披麻皴由若干相当平等的线所组成,它们的运动舒缓,延绵层叠,疏密相间,给人以宁静、和谐、淡远之感。而斧披皴由粗壮的短线所组成,它们的运动迅急,其砍、斫、削、刮,往往笔法锋利逼人,唤起激越、兴奋、不息之感。唐王维始创泼墨山水,他说:
凡欲画图障,先饮醺酣之后,既以墨泼之,或笑或吟,脚蹴手抹,或挥或扫,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图出烟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观不见其墨污之迹。
无论是人物画家还是山水画家,他们的作品无不痛快淋漓,跌宕多姿。他们都是情动于衷,心有所感,为情感所驱使行笔走墨,其点画线条,或深厚朴拙,或轻盈舒缓,每一根线条,其轻重、缓急之间都体现的是画家特定的情感。
所以,中国画作品中那些引起美感的线条,既是客观物象的抽象概括,也是绘画艺术所赖以表达主观情感的有形载体。它不但使画家的充沛情感得以清晰的表达,而且产生出诗情画意以及音乐般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总而言之,无论是人物画,还是山水、花鸟画,在塑造形象上线条都发挥了它独特的作用。虽经千年,历代绘画大师不断地在实践中创造和丰富着线条的表现技巧,使线条的造型作用发挥的更加充分,更加尽善尽美。
而历代的中国画家由于其自身的情感经历,气质修养等因素,使其线的应用和表现上传递着画家以线寄兴达意的精神,赋予线以人的情感性格,形成了中国绘画艺术中线的独特艺术风格。这些线的风格和个性化表现主要是历代画家通过线的不同修饰表现来实现的。这些不同的装饰表现使中国画的线更具有了自身的装饰美的内质。中国绘画的历史是用线穿起来的,中国画的线累积了中国历史文化,这些都是中国画线条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