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失去,所以才去寻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历史以来最大规模与最快速度的城市化发展。年,中国的城市人口为4.5亿,占总人口的36%,而在年末,城市人口增至8.4亿,占总人口的60%。由于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离开家乡涌向城市,以及不同城市之间的人口大范围流动。
“寻找家园”计划正是以艺术的名义,从个体经验的角度来回应在社会发生快速变革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探讨了人与城市的关系。刘利斌、普耘、沈阳超、吴延军、杨然、张晋六位发起人,也是此次项目的六位队长。“寻找家园”也是年以来,由张晋等艺术家发起的“公里”项目的延续。以往的“公里”项目,艺术家们选择的是距离成都天府广场公里以及之外的地方作为行动的空间,而“寻找家园”转向了成都三环以内作为行动空间,参与者也不局限于艺术家。他们通过网络招募参与者,参与者们可以是原住民,可以是新住民,甚至是成都的过客,可以是艺术的从业者,也可以是与艺术无关的其他从业者。参与者三天三夜不回家,以各自的方式来重新探讨他们与这个城市之间的关系。他们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变化以及感受不尽相同,这种不同向人们展现出了一个城市的复杂性,以及城市与城市中的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此次展览所呈现的是其中四个队对“寻找家园”这一主题的回应。
我们将就此次展览的四个小分队进行系列介绍。
杨然这组的作品都是从参与者的个人角度出发,分享极其私密的情感、记忆甚至是臆想般的喃喃自语,用这些温柔与细腻包裹了城市空间。展览现场通过文字、声音和影像的方式来建构一个感性磁场,实现个人与城市空间的转化。
曾婕因求学和工作而时常往返于成都,机场和二环高架是她多次往返成都的交通路线,也是她内心剧场的舞台;蔡少阳因创业从成都流向北京,两个文化差异较大的城市给他带来强烈的撕裂感。在面对四环的城市景观时,他质疑人们对居住的环境是否有真正的了解与沟通;陈瞰,从北京来到成都,每个城市的图书馆都是他临时的精神家园;高瑄,离开成都迁往北京,曾经住过的出租房成为她保存上一段感情的秘密载体。以上参与者通过个体经验和感性记忆与城市空间产生了独特的连接,将公共的城市空间私密化并构成他们生命经验中的临时性家园。而正是无数的个体感知,才构成了城市的集体记忆。
在展厅的另一端是杨然队的邀请艺术家杨方伟的作品“浮岛”,他用几何和抽象的空间形式搭建象征成都市的某处地点。将城市历史的隐线埋在当地老居民的个人记忆中。这些受访者是普通的工人或个体户,且生活经验跨度较大,与杨然队80后90后的文艺工作者的状态形成强烈的对比,前者是解决生存问题,后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