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松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骨不连骨折病人的梦魇三 [复制链接]

1#

前段时间和大家科普了骨不连的定义和分类,相信大家已经对骨不连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继续给大家科普骨不连的原因,因为在门诊碰到这类病人,几乎每一位都会有疑问:“刘医生,为什么我的骨头没有长上,到底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说实话既好回答也不好回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骨不连,它可能的原因可能都不尽相同!但不管如何,作为一名专科医生,我们的任务就是在纷繁复杂的原因中找出一定的规律,使得这些规律能为大多数的骨不连患者做出针对性的治疗。

从我个人的工作经验或者说是个人理解而言,我把骨不连的原因共分成两大类: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从字面理解,既为“可控因素”,自然相对好处理,所以本文重点科普一下“不可控因素”,毕竟不好控制嘛。

不可控因素1、年龄:众所周知,儿童发生骨不连的概率极低,因为儿童生长旺盛,临床反多见骨折后过度生长。临床上比较多见的骨不连好发人群往往多见于中老年人。有研究发现,骨折愈合过程与潜在年龄相关基因有关,如Spp1、Ibsp、Tnn和Col3a1基因,老年后随年龄增长,这些基因活性增强,通过干扰细胞外基质分子信号联络影响骨折的愈合过程。

不可控因素2、伴发疾病:多种伴发疾病通过影响机体生理机能,对骨愈合过程有明确影响,最常见的包括糖尿病、骨质疏松、代谢性骨病、肥胖症等,通过不同机制和途径干扰愈合过程,骨折后骨不连发生率明显升高。

不可控因素3、致伤机制:骨不连发生与致伤原因有显著相关性,主要由损伤能量水平决定,根据受伤能量高低,可分为高能量损伤(车祸、高处坠落伤、爆炸伤、碾压伤等)和低能量损伤(跌倒等)。高能量损伤所导致的软组织损伤程度及骨折复杂程度远较低能量损伤为重,骨不连发生率明显增加。

不可控因素4、骨折类型:骨不连发生率在不同骨折类型中表现明显差异性,取决于骨折的严重程度、骨折的形态、AO分型、开放程度或并发局部组织损伤程度等,一般表现为损伤越重、骨折类型越复杂,骨不连发生率越高。

不可控因素5、骨折部位:不同骨折部位,由于解剖结构、血运和力学环境不同,骨不连发生率存在差异。对于同一骨骼不同节段,骨不连发生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干骺端血运丰富,大部分是松质骨,骨折后能较快愈合;而骨干大部分是皮质骨,骨折愈合早期,必须经历骨折端皮质骨的重吸收,骨折愈合消耗时间更长、愈合情况相对差。临床最常见的骨不连部位有:股骨颈、胫骨中下1/3、手舟状骨、足距骨等。

不可控因素6、使用药物:骨折发生时,一些治疗基础疾病或预防并发症的药物应用是不可避免的,如降糖药物、类固醇激素、抗生素、抗凝药等,其中有部分药物可能对骨折愈合过程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骨折愈合的过程相当复杂,骨不连其实是骨折常见的并发症,往往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可控和不可控因素多个方面。不可控危险因素难以人为控制和干预,除年龄、骨折类型、骨折部位、致伤机制等因素外,还有性别、药物影响等其他方面,均亟待深入研究。对于骨科医生,除重视可控因素外,对不可控因素同样要加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