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EndWorkSummaryReport
年终工作总结
浙江大学医院骨科
医院骨科自年创建以来,以微创脊柱外科为特色,在腰椎微创方面进行了多项开拓性的研究,建立国内最大的OLIF手术培训中心,主导制定国内第一个腰椎手术指南,综合实力在国内位列前茅。
蒸蒸日上的临床业务
在疫情影响下,我科临床业务基本保持与去年持平,年业务收入达3亿元。同时科室累计持续吸引亚太地区50余名脊柱外科医生来我院开展OLIF手术学习和交流。
01
抗疫事迹
疫情来袭,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骨科共有26名医护人员参与抗疫,他们中有驰援武汉的英雄——童晓晓和谢燚两位年轻护士,有支援发热门诊与隔离病房的医护,有支援检验科核酸检测的科研人员等。骨科医护与科研团队在各个岗位上,用满腔热血,书写硬核担当。
深赴武汉一线援鄂医疗队队员-童晓晓
医院隔离病房工作的骨科护士-傅凤飞
医院发热门诊的护士-冯云颖
第一批支援发热门诊的骨科护士-王丛
第一批支援发热门诊的骨科医生-王刚良
疫情严峻时支援发热门诊的骨科医生-蒋超
疫情严峻时支援呼吸内科病房的骨科医生-黄康茂
疫情严峻时支援重症监护病房的骨科医生-单治
支援检验科核酸检测的骨科科研团队-钟培育
支援检验科核酸检测的骨科科研团队-马骏
支援检验科核酸检测的骨科科研团队-郑懿欣
以上为初期加入抗疫的小伙伴们;常态化后,我科每月派出员工参与核酸取样和发热门诊工作。在此感谢小伙伴们的付出!
02
特色手术
我们的优势医疗技术
脊柱微创手术(OLIF手术、椎间孔镜、下腰痛微创技术等)
骨与关节微创手术(关节镜手术、单髁置换、DAA手术、巨大肩袖背阔肌转位术等)
糖尿病足的多学科综合诊治(诱导膜技术,纳米囊泡修复技术)
手足修复重建术
范顺武主任牵头制定了国内首个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的临床应用指南,为OLIF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OLIF手术从肌肉生理间隙进入,具有直达病变椎间盘,无需打开椎管,不损伤后方肌肉、韧带和骨性结构的优点,并能增加融合器的支撑强度,OLIF技术的推广和使用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手术预后。
赵凤东教授受邀参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的制订。先后3次受邀参加线上国际会议并做报告,与国内外专家就OLIF手术适应征、stand-alone应用条件及力学与结构基础等问题开展深入讨论。
欣欣向荣的科学研究
01
代表性论文
年度共发表SCI论文30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7篇,大于5的10篇。
邵逸夫骨科范顺武和林贤丰团队自主合成了一种安全而智能的新型纳米材料武器——将小苏打(碳酸氢钠)包载到了一种安全的纳米“胶囊”(脂质体)中,并通过表面搭载了具有骨结合力的四环素使其能靶向吸附在骨表面,当破骨细胞进行酸分泌破坏骨组织时即刻释放碳酸氢钠,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达到预防骨质疏松的目的。成果发表在化学和材料领域顶级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IF=14.)上,并被包括新华社、科技日报、健康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骨科范顺武教授团队中秦安和王刚良在风湿病TOP期刊《风湿病年鉴》(AnnalsoftheRheumaticDiseases,ImpactFactor16.1)中发表文章。该文首次阐述了泛素化相关过程蛋白FBXO6在骨关节炎中发生的作用机制,并且发现一种缓解骨关节炎发生和发展的新途径。
骨科范顺武教授和刘超团队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糖尿病领域顶级期刊、美国糖尿病学会会刊《DiabetesCare》(IF:16.)上发表论文。通过中断时间序列设计预测年新发糖尿病足溃疡应入院人数,与新冠疫情期间实际做比较,阐明了新冠疫情对非感染性疾病的间接影响;并提出了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冠疫情下糖尿病足分级治疗的“邵医模式”。
邵逸夫骨科范顺武和林贤丰团队自主制备了骨膜ECM凝胶材料,通过纠正早期骨损伤局部微环境的免疫失衡(M1过度极化),远期促进成骨、成血管从而达到促骨愈合再生的效果,该成果发表在组织工程与生物材料领域顶级期刊《生物材料》(Biomaterials,IF=10.)。
邵逸夫骨科范顺武和林贤丰团队自主通过制备将特定脱矿脱细胞的松质骨细胞外基质支架作为底物,与万古霉素以静电吸附和化学交联两种形式复合载药,材料在感染早期酸性环境下pH敏感释放药物快速杀菌、中晚期生理环境中缓慢释放药物持续杀菌、无感染状态时仍具备永久杀菌能力防止感染复发,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能力。该成果发表在组织工程与生物材料领域顶级期刊《生物材料》(Biomaterials,IF=10.),并被Biomaterials官微报道。
骨科范顺武教授团队成员沈舒滢和马建军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分子生物领域《MolecularCancer》(IF:15.)上发表论文。本文发现一种全新的环状RNA——CircECE1。本文第一次验证了环状RNA对肿瘤能量代谢的调控,并为骨肉瘤的分子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骨科赵凤东教授团队郑泽宇和陈键在细胞生物学顶级期刊《细胞死亡与分化》(CellDeathDifferentiation,IF=10.)上发表论文。临床病例报道,S1P基因突变患者骨骼发育异常,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首次阐明了S1P通过调控自噬影响破骨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并为治疗骨质疏松等骨代谢疾病提供了新靶点。
骨科施培华主任团队孙雪武和陈志军在氧化应激领域TOP期刊《氧化还原生物学》(RedoxBiology,ImpactFactor9.)中发表文章,阐述STING信号通路在氧化应激相关小分子化合物抑制破骨细胞分化中的机制研究。
骨科赵凤东教授团队硕士研究生王嘉晟在免疫学经典期刊《免疫学杂志》(TheJournalofImmunology,IF=4.)上发表论文。本研究首次阐述了骨固有巨噬细胞通过影响终板下骨代谢平衡参与调控Modic改变发生,为深入理解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全新角度。
02
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首席科学家
范顺武教授
博导、主任医师
求是特聘教授
省医药卫生领军人才
年度中国骨科领域学术影响力排名第30位,浙江省第一
年10月16日,由浙江大学作为牵头单位、我院范顺武教授牵头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暨专题调研会在浙江衢州顺利召开。项目联合复旦大学、浙江科惠医疗等6家国内顶尖高科院校和高科技公司作为项目负责单位和参与单位,总经费万。
03
年立项国家级基金
年度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6项。
王迪(双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赵凤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得者
沈舒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得者
林贤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得者
茵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得者
姚沙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获得者
马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获得者
刘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获得者
揭志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获得者
赵响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获得者
余伟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获得者
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