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松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仙風道骨五遊詠 [复制链接]

1#
北京什么湿疹医院好 http://m.39.net/pf/a_4442954.html

五遊詠(魏晉·曹植)
  

九州不足步,願得凌雲翔。逍遙八紘外,遊目曆遐荒。

披我丹霞衣,襲我素霓裳。華蓋芬晻藹,六龍仰天驤。

曜靈未移景,倏忽造昊蒼。閶闔啟丹扉,雙闕曜朱光。

徘徊文昌殿,登陟太微堂。上帝休西櫺,羣後集東廂。

帶我瓊瑤佩,漱我沆瀣漿。踟躕玩靈芝,徙倚弄華芳。

王子奉仙藥,羨門進奇方。服食享遐紀,延壽保無疆。

遊樂歌詠。唐李乂《興慶池侍宴應制》詩:“潭魚在藻供遊詠,谷鳥含櫻入賦歌。”明方孝孺《全樂齋記》:“舜之鼓琴,顔子之簞瓢,曾晳之遊詠,會乎吾心者,如出於吾心也,況於君乎!”

1.古代分中國為九州。説法不一。《書·禹貢》作冀、兗、靑、徐、揚、荆、豫、梁、雍;《爾雅·釋地》有幽、營州而無靑、梁州;《周禮·夏官·職方》有幽、幷州而無徐、梁州。後以“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國。《楚辭·離騷》:“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

2.指大九州。中國僅其中之一州。戰國時鄒衍稱中國為赤縣神州,謂“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淮南子·地形訓》:“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幷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臺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楊樹達以為所舉九州,自正中冀州與《禹貢》九州之冀州偶同外,餘皆名號差異;其稱東南神州,與鄒衍所稱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者相合;疑該篇乃取自鄒衍之書,所舉九州之名即鄒衍所稱之九州。

(1).《楚辭·九章·哀郢》:“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姜亮夫校注:“逍遙即遊之義。”《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虞。”劉良注:“逍遙,行貌。”《南史·袁粲傳》:“家居負郭,每杖策逍遙,當其意得,悠然忘反。”

(2).《莊子·逍遙遊》:“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成玄英疏:“逍遙,自得之稱。”《後漢書·逸民傳·梁鴻》:“聊逍搖兮遨嬉,纘仲尼兮周流。”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六:“官稅早輸,逍遙散誕。”《白雪遺音·八角鼓·遊學》:“遊學訪道,快樂逍遙,名利二字盡皆拋。”

(3).《楚辭·離騷》:“欲遠集而無所止兮,聊浮遊以逍遙。”《史記·孔子世家》:“子路死於衛。孔子病,子貢請見。孔子方負杖逍遙於門,曰:‘賜,汝來何其晚也?’”南朝梁殷芸《小説·周六國前漢人》:“仲尼聘楚,為令尹子西所譖,欲如吳未定,逍遙此境。”《資治通鑑·晉海西公太和四年》:“﹝桓温﹞驕而恃眾,怯於應變,大眾深入,値可乘之會,反更逍遙中流,不出赴利,欲望持久,坐取全勝。”

(4).三國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旣玅思六經,逍遙百氏。”《南史·張充傳》:“時復引軸以自娛,逍遙乎前史。”

(1).八方極遠之地。《淮南子·墬形訓》:“九州之外,乃有八殥……八殥之外,而有八紘,亦方千里。”高誘注:“紘,維也。維落天地而為之表,故曰紘也。”漢劉楨《贈徐干》詩:“兼燭八紘內,物類無偏頗。”唐張碧《鴻溝》詩:“毒龍銜日天地昏,八紘靉靆生愁雲。”

(2).泛指天下。《舊唐書·崔愼由傳》:“早致萬乘歸京,以副八紘懇望。”宋范仲淹《六官賦》:“王者富有八紘,君臨萬國。”

《楚辭·離騷》:“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方。”漢班昭《東征賦》:“乃遂往而徂逝兮,聊遊目而遨魂。”晉陶潛《詠二疏》:“遊目漢廷中,二疏復此舉。”

《楚辭·離騷》:“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三國魏曹植《遊觀賦》:“靜閒居而無事,將遊目以自娛。”宋司馬光《獨樂園七詠·讀書堂》:“所居雖有園,三年不遊目。”明劉基《述志賦》:“忽濫氾以遐舉兮,行遊目於大荒。”

《儀禮·士相見禮》:“若父則遊目,毋上於面,毋下於帶。”

:漢韋孟《諷諫》詩:“彤弓斯征,撫寧遐荒。”

三國魏曹丕《丹霞蔽日行》:“丹霞蔽日,采虹垂天。”唐元稹《靑雲驛》詩:“丹霞爛成綺,素雲輕若綈。”明夏完淳《敍懷》詩:“丹霞照深池,清暉被嘉樹。”

晉傅玄《艷歌行》:“白素為下裾,丹霞為上襦。”唐李商隱《和鄭愚贈箏妓二十韻》:“茜袖捧瓊姿,皎日丹霞起。”《紅樓夢》第五八回:“﹝寶玉﹞從沁芳橋一帶堤上走來。只見柳垂金綫,桃吐丹霞。”

白虹。漢司馬相如《大人賦》:“垂絳幡之素蜺兮,載雲氣而上浮。”三國魏曹丕《黎陽作》之三:“白旄若素霓,丹旗發朱光。”唐李白《雜曲歌辭·俠客行》:“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明徐渭《賦得清秋落葉》:“白帝乘秋秉素蜺,靑蛾挾露弄風威。”

(1).帝王或貴官車上的傘蓋。《漢書·王莽傳下》:“莽乃造華蓋九重,高八丈一尺,金瑵羽葆。”晉崔豹《古今注·輿服》:“華蓋,黃帝所作也,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常有五色雲氣,金枝玉葉,止於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華蓋也。”章炳麟《訄書·訂禮俗》:“今秋冬精明之晝,不暴露人,然尙虛張華蓋,以覆步輦,語有所謂無魚而作罟者邪。”

(2).泛指高貴者所乘之車。三國魏曹植《求通親親表》:“出從華蓋,入侍輦轂。”唐楊炯《遂州長江縣孔子廟堂碑》:“清田戒露,望華蓋而長鳴;緑地生風,下仙閣而直轡。”清黃遵憲《久旱雨霽邱仲閼過訪》詩:“麻鞋袬袬趨天闕,華蓋遲遲返帝鄉。”

(3).古星名,屬紫微垣,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屬仙后座。漢王褒《九懷·思忠》:“登華蓋兮乘陽,聊逍遙兮播光。”唐楊炯《出塞》詩:“明堂占氣色,華蓋辨星文。”《宋史·天文志二》:“華蓋七星,杠九星如蓋有柄下垂,以覆大帝之坐也,在紫微宮臨勾陳之上。”

(4).樹名。《西京雜記》卷一:“﹝終南山﹞有樹直上百丈,無枝,上結藂條如車蓋,葉一靑一赤,望之斑駮如錦繡,長安謂之丹靑樹,亦云華蓋樹。”

(5).道教指眉毛。《黃庭內景經·天中》:“眉號華蓋覆明珠。”

(6).指肺。《黃庭內景經·肝氣》:“坐侍華蓋遊貴京。”梁丘子注:“華蓋,肺也。”

1).陰暗。《楚辭·離騷》:“揚雲霓之晻藹兮,鳴玉鸞之啾啾。”洪興祖補注:“晻藹,暗也,冥也。晻,烏感切。”《宋書·謝靈運傳》:“冒沉雲之晻藹,迎素雪之紛飛。”宋梅堯臣《依韻和唐彥猷華亭十詠·三女岡》:“嬋娟夜月照,晻藹朝霧平。”

(2).盛貌。《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榮曜當世,芳風晻藹。”呂延濟注:“晻藹,盛貌。”宋王安石《寄曾子固》詩:“峯巒碧參差,木樹靑晻藹。”

(1).謂《易》乾卦的六爻。《易·乾》:“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孔穎達疏:“乾元乃統天之義,言乾之為德,以依時乘駕六爻之陽氣,以控御於天體。六龍即六位之龍也;以所居上下言之,謂之六位也。”

(2).指太陽。神話傳説日神乘車,駕以六龍,羲和為御者。漢劉向《九嘆·遠遊》:“貫澒濛以東朅兮,維六龍於扶桑。”晉郭璞《遊仙詩》:“六龍安可頓,運流有代謝。時變感人思,已秋復願夏。”宋王安石《休假大佛寺》詩:“六龍高徘徊,光景在我裳。”明薛蕙《效阮公詠懷》:“六龍匿西山,蒙汜揚頽波。”

(3).古代天子的車駕為六馬,馬八尺稱龍,因以為天子車駕的代稱。漢劉歆《述初賦》:“揔六龍於駟房兮,奉華蓋於帝側。”唐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四:“誰道君王行路難,六龍西幸萬人歡。”明陶宗儀《輟耕錄·金鰲山》:“少焉,千乘萬騎畢集,始知為六龍臨幸。”吳梅《步北城獅子山訪閲江樓遺址不得》詩:“六龍曾此駐雲車,何處重尋帝子家。”

(4).六兄弟的美稱。晉常璩《華陽國志·後賢志》:“宓六子,皆英挺逸秀,號曰六龍。”《晉書·温羨傳》:“父恭,濟南太守,兄弟六人幷知名於世,號曰六龍。”《晉書·卞壼傳》:“父粹,以清辯鑑察稱。兄弟六人幷登宰府,世稱卞氏六龍。”

太陽。《楚辭·天問》:“角宿未旦,曜靈安藏?”王逸注:“曜靈,日也。”《魏書·術藝傳·張淵》:“魯陽指麾,而曜靈為之回駕。”

蒼天。《文選·班固〈答賓戲〉》:“不覩其能奮靈德合風雲,超忽荒而躆昊蒼也。”李善注引項岱曰:“昊、蒼,皆天名也。”前蜀韋莊《和鄭拾遺秋日感事》:“小孼乖躔次,中興繫昊蒼。”清陳康祺《燕下鄉脞錄》卷三:“蓋以為他日付託之本,仰告昊蒼,故俾承福受祚也。”太平天囯洪仁玕《軍次實錄》:“風雷寒暑遵時令,動植飛潛凛昊蒼。”

(1).古代宮殿、祠廟、陵墓前兩邊高臺上的樓觀。《古詩十九首·靑靑陵上柏》:“兩宮遙相望,雙闕百餘尺。”唐吳融《送僧歸破山寺》詩:“別來雙闕老,歸去片雲閒。”明王寵《入消夏灣》詩:“千山翫迴轉,雙闕開嶙峋。”

(2).借指宮門。唐廣宣《駕幸天長寺應制》詩:“宸遊雙闕外,僧引百花間。”宋曾鞏《襄州到任表》:“比亦再過於雙闕,未嘗一對於清光。”

(3).借指京都。三國魏曹植《贈徐干》詩:“聊且夜行遊,遊彼雙闕間。”唐杜甫《承間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絶句》之十:“意氣即歸雙闕舞,雄豪復遣五陵知。”仇兆鰲注:“雙闕,謂都中。”明戴縉《楚江旅懷》詩:“客夢懸雙闕,鄉心逐五羊。”

(1).登上。晉孫綽《遊天台山賦》序:“舉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故事絶於常篇,名標於奇紀。”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廬江水》:“下有磐石,可坐數十人,冠軍將軍劉敬宣每登陟焉。”唐賈島《易州登龍興寺樓望郡北高峰》詩:“何時一登陟,萬物皆下顧。”清管同《餘霞閣記》:“盋山與四松,各擅一美,不可兼幷。自餘霞之閣成,而登陟憩息者,始兩得而無遺憾。”

亦作“大微”。

(1).古代星官名。三垣之一。位於北斗之南,軫、翼之北,大角之西,軒轅之東。諸星以五帝座為中心,作屛藩狀。《楚辭·遠遊》:“召丰隆使先導兮,問大微之所居。”王逸注:“博訪天庭在何處也。大,一作太。”《史記·天官書》:“衡,太微,三光之廷。匡衛十二星,藩臣:西,將;東,相;南四星,執法;中,端門;門左右,掖門。”古以為天庭。清趙翼《美人風箏》詩之二:“步虛仙子脫塵鞿,身駕春風上太微。”

(2).用指朝廷或帝皇之居。宋沉遘《謝兩府三啓》:“抱槧懷鉛,出入乎承明之署;荷囊持橐,上下乎太微之廷。”

1.四方諸侯及九州牧伯。《書·舜典》:“乃日覲四岳羣牧,班瑞於羣后。”蔡沉集傳:“羣后,即侯牧也。”《漢書·韋賢傳》:“庶尹羣后,靡扶靡衛。”顔師古注:“庶尹,眾官之長也;羣后,諸侯也。”

2.泛指公卿。《文選·張衡〈東京賦〉》:“於是孟春元日,羣后旁戾。”李善注:“羣后,公卿之徒也。”《宋書·文帝紀》:“羣后百司,某各獻讜言。”

古代廟堂東側的廂房。後泛指正房東側的房屋。《史記·吳王濞列傳》:“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也。’乃屛錯,錯趨避東廂。”《文選·張衡〈東京賦〉》:“是時稱警蹕已,下雕輦於東廂。”薛綜注:“殿東西次為廂。”漢荀悅《漢紀·惠帝紀》:“皇帝就酒東廂,坐定,奏《永安》之樂,美禮已成也。”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壻。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

(1).美玉。《詩·衛風·木瓜》:“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毛傳:“瓊瑤,美玉。”《南史·隱逸傳下·鄧鬱》:“色艷桃李,質勝瓊瑤。”《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五回:“面若桃花,眼如秋水,瓊瑤鼻子,櫻桃口兒。”

(2).喩美好的詩文。《文選·江淹〈雜體詩·效謝惠連“贈別”〉》:“煙景若離遠,未響寄瓊瑤。”李善注:“瓊瑤,謂玉音也。”唐高適《酬李少府》詩:“日夕捧瓊瑤,相思無休歇。”明何景明《酬高新甫》詩:“連篇落落見才華,未報瓊瑤祗自夸。”

(3).喩雪。唐白居易《西樓喜雪命宴》詩:“四郊鋪縞素,萬室甃瓊瑤。”宋辛棄疾《滿江紅·和廓之雪》詞:“對瓊瑤滿地,與君酬酢。”元耶律金壽《雪後吟》:“乾坤已落羲和手,休更瓊瑤陌上行。”

(4).猶玉顔。明吳昆麓《玉包肚·詠淚》曲:“海棠絲界破紅粧,梨花雨滴碎瓊瑤。”

(5).指仙宮。明陳汝元《金蓮記·彈絲》:“這梅窗夜話,蘭操春調,和朱絃風外裊……音入藍橋,響振瓊瑤。”

(1).清露。三國魏曹植《五遊》詩:“帶我瓊瑤佩,漱我沆瀣漿。”

(2).指一種清凉飲料。宋林洪《山家清供·沆瀣漿》:“張一齋飲客,酒酣,簿書何君時峰出沆瀣漿一瓢,與客分飲,不覺酒容為之灑然。問法,謂得之禁苑,止用甘蔗、蘿菔各切方塊以水爛煮而已。”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偏安佚豫》:“後苑進沆瀣漿,雪浸白酒,上起奏曰:‘此物恐不宜多喫。’太上曰:‘不妨,反覺爽快。’”

(1).傳説中的瑞草、仙草。《文選·張衡〈西京賦〉》:“浸石菌於重涯,濯靈芝以朱柯。”薛綜注:“石菌、靈芝,皆海中神山所有神草名,仙之所食者。”《雲笈七籤》卷三四:“口銜靈芝,降於形中,是謂眞仙之術。”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二折:“早來到緑依依採靈芝徐福蓬萊。”《陝北民歌選·信天遊》:“黃河畔上靈芝草,長得不高生得好。”

(2).冠名。明謝肇淛《五雜俎·物部四》:“九星、靈芝、夜光,上元夫人冠也。”

(3).比喩傑出人才。唐杜甫《贈鄭十八賁》詩:“靈芝冠眾芳,安得闕親近。”清黃遵憲《別賴雲芝同年》詩:“前有龍呂後朱王。靈芝繼起殊尋常,渾金璞玉其器良。”

猶徘徊;逡巡。《楚辭·遠遊》:“步徙倚而遙思兮,怊惝怳而乖懷。”王逸注:“彷徨東西,意愁憤也。”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傍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忿狷》:“王令詣謝公,値習鑿齒已在坐,當與併榻,王徙倚不坐。”

稱王子喬。唐吳筠《緱山廟》詩:“逶遲轘轅側,仰望緱山際。王子謝時人,笙歌此賓帝。”清樊增祥《戲贈王子裳太守》詩:“王子控鶴來,吹笙載還家。”

神仙所制的不死之藥。《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受符圖經法,徧歷名山,尋訪仙藥。”唐王維《哭褚司馬》詩:“故有求仙藥,仍餘遯俗杯。”

服用丹藥。道家養生術之一。《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三國魏嵇康《養生論》:“呼吸吐納,服食養身。”

高齡;高壽。三國魏曹植《五遊詠》:“服食享遐紀,延壽保無疆。”晉潘岳《夏侯常侍誄》:“宜享遐紀,長保天秩。”

長壽;延長壽命。《史記·封禪書》:“已視之,果有獻玉杯者,刻曰‘人主延壽’。”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若得鯉魚食之,其病即差,可以延壽。”《宋書·樂志四》:“仙人下來飲,延壽千萬歲。”宋蘇軾《與李公擇書》:“口體之欲,何窮之有?每加節儉,亦是惜福延壽之道。”

亦作“無彊”。無窮;永遠。《書·大誥》:“洪惟我幼衝入,嗣無疆大歷服。”孔傳:“言子孫承繼祖考無窮。”《隸續·漢武都太守李翕天井道碑》:“堅無臽潰,安無傾覆,四方賴之,民悅無彊。”唐歐陽詹《王者宜日中賦》:“燭生生於有晦,暖物物於無疆。”明王鏊《震澤長語·國猷》:“宋世諸名臣,亦皆狃於治安,未有為無彊之慮者。”

謂沒有終界。《易·坤》:“牝馬地類,行地無疆。”孔穎達疏:“凡言無疆者,其有二義:一是廣博無疆,一是長久無疆也。”

---原文发布于年02月26日

汉学道学研读

尋覓大道的足跡,再造神州的文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