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松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移植资讯器官移植后骨病的诊断和防治进 [复制链接]

1#


  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日趋成熟,受者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然而,随之而来的远期并发症不容忽视,其中移植后骨病因发病率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器官移植后常见而严重的远期并发症,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会严重损害骨折愈合,一旦发生骨折,临床治疗十分棘手。采取恰当的措施预防和减少骨折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些药物的治疗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而且在治疗中起关键作用。现将移植后骨病的评估、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综述如下。

一、器官移植后骨病的概况


  器官移植后骨病的临床特征表现为骨密度(BMD降低、骨痛和易发骨折,骨折最常见的部位在椎骨、肋骨和髋骨。受者发生骨病的危险因素包括移植前血液透析时间、移植时间、男性低睾酮、应用糖皮质激素史、女性(尤其是妇女绝经后)、移植前骨密度较低、维生素D摄入不足、糖尿病、移植前骨折史及年龄超过45岁等。文献报道,器官移植受者骨折发生率在5%~65%不等,差异较大。究其原因,器官移植前的健康状况、骨折发生率的评估方法、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方案等诸多因素均会影响研究结果。目前,随着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的减少,器官移植受者骨折发生率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器官移植后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极为常见。但其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因素引起的。大多数受者移植前往往存在各种类型的骨病,可能会延续到移植后。而高龄、营养不良、缺乏运动、性腺功能障碍、恶液质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均可引起骨营养不良。此外,肝、心、肺和肾功能衰竭均可导致骨质疏松。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对骨代谢的影响也较大,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

二、器官移植后骨病的评估和诊断

1.骨密度测量:骨量系指除去骨髓腔后骨组织的量,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通常用骨密度的测量来代替骨量检测。临床主要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和定量CT测量骨密度。DEXA能快速测定全身各部位的骨密度,精确度高,辐射量小,是诊断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定量CT能三维测定松质骨和皮质骨的骨密度,但辐射量大,检测费用高,未在临床广泛运用。目前主要采用DEXA测定受者骨密度。最近研究表明,髋部骨密度是可以预测髋部和其他部位骨折的指标。移植前检测患者是否存在骨质疏松,可以帮助我们选择预防和治疗的时机,骨密度正常者可以在移植时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肾脏病预后质量指南(K/DOQI)建议,肾移植受者应定期监控骨量变化,可在移植时、移植后1年和2年时,采用DEXA扫描进行骨密度测量,如果确定为骨质疏松(T值≤-2.5),应予以治疗。对于长期透析者,在慢性持续高水平甲状旁腺激素影响下,骨皮质不断丢失,却被骨膜增生部分抵偿。此时,DEXA测量值可高可低,也可能正常,DEXA既不能测出骨质容量的改变,也无法区分骨皮质和骨小梁。

2.骨组织质量:骨骼的生物力学性能不仅与骨骼的组成材料有关,还和骨骼的几何构型密切相关。骨密度仅能反映骨骼的部分力学性能,而反映骨组织质量的骨微结构及其构成材料特性对骨骼的力学性能起主导作用。从理论上讲,反映骨组织质量的相关检测指标可能优于骨密度,能更准确地预测器官移植后骨折发生风险。

3.生化标记物检测:连续随访应该采用非侵袭性的操作,如反映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检测、X线摄片和骨密度测量。反映骨吸收的生化指标有骨保护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和前胶原Ⅰ型羧基末端交联终肽(ICTP)。反映骨形成的生化指标有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和前胶原Ⅰ型羧基末端前肽(PICP)。较多受者在肾移植后发展成低转运性骨病,生化指标不能准确地区分肾性骨营养不良的类型。因此,为避免潜在的骨病进一步恶化,尤其是在移植后晚期才开始治疗的受者,应在治疗前进行骨组织活检。

4.骨组织活检和骨组织计量学:双四环素标记的骨组织活检是确定骨转化状态异常的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是其他所有生化指标和无创检查手段都不能替代的金标准。骨组

织活检部位首选髂前上嵴,因这里容易取材,且局部应力对于骨重塑的影响最小。但骨组织活检是有创检查,不易操作,且分析费时,临床应用受限。骨组织计量学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骨组织定量研究方法,它将骨组织切片中二维图像展示的骨组织形态转化为数据资料,可以从组织和细胞水平上了解骨结构的变化情况。对肝移植受者的骨组织计量学研究较多,肝移植后3个月内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增加更显著。当前,研究一种无创性、分辨率高的影像学技术以提高预测移植后骨折风险的能力,是备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