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松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耳影像学与临床四 [复制链接]

1#
肿瘤防治宣传周丨如何发现早期胃癌 http://www.ningbohuodai.com/yytl/8633.html

MRI是在软组织的显影方面明显优于CT。颞骨的组织主要以骨质为主,一般情况下,颞骨CT检查可以显示颞骨的大部分组织结构,对耳畸形、慢性炎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颞骨内的内耳、面神经,颞骨周围的脑组织,颞骨外的神经肌肉组织只有借助MRI的显影才能得到清晰的显示。对颞骨肿瘤、颞骨相关的侧颅底肿瘤,主要依靠MRI观察其形态、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MRI的成像原理是利用磁场对被查物体的质子变化产生不同的对比度,形成信号。含质子数少的解剖组织在MRI上产生低密的暗的影像,如:空气,骨骼。含质子多的组织产生较高的信号,如水。但是,液体的流动也会造成低信号,如:血管内流空。在MRI最常规的自回旋波(SE)序列中,T1图像上水为底信号,肌肉为中低信号,脂肪为高信号。T2图像上水为高信号,肌肉为中低信号,脂肪为中等信号,骨骼中致密骨在T1和T2均为底信号,松质骨因含较多脂肪,信号变化与脂肪相似。

MRI的显示主要有三种方式:⑴T1加权方式,主要显示富含脂肪的软组织。⑵T2加权方式,主要显示含有液体的软组织或液体。⑶强化方式,在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对富含血管的肿瘤组织有较强的显影。

目前本文重点讨论颞骨和耳的正常解剖结构,故将T1加权方式和T2加权方式的颞骨影像的解剖结构分别进行介绍。为了对同一位置的解剖有一个比较,每一个解剖层面同时显示T1加权和T2加权。图72与图73显示的是颞骨顶部及其相关的脑组织解剖。T1加权脑组织皮质颜色较暗,白质部分略微清楚发白,而T2加权刚好相反,脑组织皮质清楚发白,脑白质色暗。T1加权耳廓及皮下的脂肪组织较清楚。在该层面上颞骨位于耳廓后内侧,由于缺乏软组织,没有脂肪组织和液体,颞骨和乳突为一黑色的空腔。占据大部分空间的是脑组织,分为3个部分。前外侧大部分空间被大脑的颞叶占据,特点是脑皮质和脑白质有明显的分界,在后内侧的软组织阴影为小脑和中脑。在小脑和中脑之间有一分界的间隙,在间隙的内侧中脑和小脑交界处的软组织为小脑脚。中脑和大脑颞叶之间的间隙是脑脊液池在T1加权呈黑色,在T2加权为白色。在大脑颞叶的内侧有颈动脉,在T1加权显示了血管壁的脂肪组织,呈一个白色的阴影,在T2加权由于血液的流动颈动脉呈一个S状黑色管腔。颈动脉的内侧紧贴斜坡。颈动脉周围被海绵窦包裹,在T1加权围绕着颈动脉呈白色的絮状阴影,在T2加权在黑色的颈动脉四周呈白色的阴影。在颞骨腔的后内侧有乙状窦阴影,T1加权主要显示富含脂肪的血管壁,呈白色阴影紧贴颞骨。与之相对应的内侧有一同样的弧形阴影是岩静脉。T2加权可以看到乙状窦为一较粗的黑色管腔,在乙状窦内侧岩静脉相对较细,呈S状紧贴大脑颞叶。乙状窦向后逐渐相横窦移行。

图72

图73

图74

图75

图74、75层面略低于图72、73,主要结构同前。新显示的结构有初显示的颞骨岩尖部,占据了部分原大脑颞叶的空间。在此层面上小脑脚细长,在其内侧显示第4脑室的外缘,在T1加权为黑色,T2加权为白色。由于采样范围有限,第4脑室仅呈点状显示。岩静脉在原位仅存前外和后内不连续的管腔阴影。

图76

图77

图76、77层面岩尖部逐渐变大,颞骨呈向内侧的三角形阴影,大脑颞叶变小,小脑脚增宽,在颞骨岩尖部的内侧有一细长的阴影紧贴颞骨的内侧,称岩上窦。在T1加权为一黑色的条索状影,在T2加权为白色的条索状影,在岩尖部可见上半规管,呈前外后内方向在T1加权密度较淡,T2加权由于半规管内液体不流动呈清晰的白色阴影。由于层面的降低颈动脉从水平段转向升支呈一圆形的管腔,在T2加权显示较明显。由于颈动脉占据的位置减小海绵窦范围变大。乙状窦在T1加权和T2加权逐渐显得清晰,岩上窦消失。第4脑室较前一层面略扩大。

图78

图79

图78,79平面颞骨占据的空间加大,颞骨岩部向内侧延伸乳突部增宽,大脑颞叶占据的空间变小。由于颞骨岩部的分割作用大脑颞叶与中脑及小脑间的距离明显增宽。小脑脚明显增宽,第4脑室略向外扩大。由于大脑颞叶占据的空间变小,颈动脉及海绵窦的位置相对外移。颈动脉仍呈圆形结构,T1加权呈中低密度海绵状阴影,其密度略高于周围的海绵窦组织。由于血管内血液流动原因管腔在T2加权呈低密度黑色阴影。海绵窦在T1加权围绕着颈动脉外半侧呈海绵状中等密度阴影,在海绵窦及颈动脉管的内半侧紧贴着的低密度黑色阴影是斜坡。在岩尖部由于层面的降低上半规管成为中间略有相连的两个管腔,在T1加权为中低密度阴影较难辨认,在T2加权为高密度哑铃状白色阴影。在中脑和小脑脚的前外侧、岩尖部和海绵窦的后内侧,有一条脑脊液池阴影,在T1加权为低于脑组织信号的中低度点状信号,在T2加权为一高密度的白色信号。三叉神经从小脑脚处发出经过脑脊液池、岩尖部向上行走于海绵窦下外侧,呈一较粗的索条状阴影。其宽度相当于脑脊液池的宽度。在T1加权该阴影高于脑脊液密度。在T2加权其密度低于脑脊液及海绵窦,在高密度的脑脊液和海绵窦组织中呈现一低密度的索条状阴影。在颞骨岩部和乳突部交界处,紧贴着颞骨岩部的内侧有一细长的阴影为岩上窦,在T1加权可显示其管壁和低密度的管腔阴影,在T2加权为一索条状的中低密度阴影,乙状窦显示清晰,T1加权为中等密度阴影,T2加权为低密度阴影,在T1加权可见乙状窦与其后内侧的横窦相通。

图80

图81

图80,81层面继续下降,结构大体与图78,79相仿。在岩尖处与海绵窦相连的一块中等密度的淡白色阴影(T1加权)是岩尖部的骨髓内脂肪组织所产生的信号。在T2加权该信号的密度低于海绵窦及内侧的脑脊液池。在颞骨岩部上半规管分为两个椭圆形的管腔,前上部为上半规管后下部为总脚与后半规管相连,后半规管为一前内后外的索条状阴影与颞骨岩部的内侧缘平行。在T1加权后半规管与上半规管仅为较浅的低中密度淡白色阴影,在T2加权由于半规管内为静态的淋巴液,因此,在低密度的黑色的颞骨空间内呈明显的高密度白色结构。由于层面的降低,三叉神经的宽度变小,行走于脑脊液池与海绵窦之间,呈一细长的索条状阴影,在T1加权略高于脑脊液池密度,与脑组织密度相仿,与海绵窦密度相仿难以辨认。在T2加权的高密度脑脊液池及海绵窦组织中呈前后方向的低密度索条状阴影。该层面岩上窦消失,乙状窦和横窦显影情况同前。

图82

图83

图82,83由于岩尖部继续增宽,中脑、小脑与大脑颞叶之间的距离明显增宽,岩尖部内听道出现,在内听道的外侧内耳和面神经开始显示。内听道为一水平方向的管腔,向内的内听道口连接脑脊液池,在内听道里有脑脊液,其密度与脑脊液池的组织相仿。在T1加权呈低中密度的阴影,在T2加权呈高密度阴影。在内听道的外侧缘为内听道底,与之相连的前外侧有典型的T形结构的面神经。T1加权面神经为中低等密度阴影,与脑组织的密度相仿。与内听道底相连的一段呈前上后下方向为迷路段面神经,在其顶部略微膨大的结构为膝状神经节,面神经的水平段及岩大浅神经与面神经成一条线,迷路段面神经垂直于岩大浅神经和面神经的连线。T2加权面神经呈中高等密度阴影,可看到面神经从内听道底部发出,朝向面神经的水平段,在接近水平段的位置,迷路段转向前方,再转向前内外后的水平段面神经。在内听道底的内下方为内耳迷路,此层面上的内耳迷路为螺旋状结构。由向外下半弧状的水平半规管,其上端略增宽的壶腹部连接膨大的前庭,前庭的下方连接总脚,总脚与外下内上方向的后半规管相连。在T1加权内耳迷路较低略低于脑脊液的密度,在T2加权与脑脊液密度相仿,高于面神经密度。该层面三叉神经消失,岩尖部中高密度的骨髓阴影仍可见,第4脑室向外扩展。

图84

图85

图84,85随着层面的降低,内听道里位听神经/面神经混合束出现,神经之间有脑脊液影,T1加权面神经为中低密度阴影,临近脑脊液池处位听神经/面神经为一混合的条索状阴影,临近内听道底部神经分叉,中间有低密度的脑脊液影,前部为面神经后部为上前庭神经。T2加权时,脑脊液为高密度白色阴影,位听神经/面神经混合支为中低密度阴影,脑脊液包裹混合支。在近内听道底部处面神经和上前庭神经的分叉可明显分辨。在内听道底部的外上方可见耳蜗底旋,为外下内上方向。在T1加权是中低密度阴影,中间有一条细窄的骨螺旋板低密度阴影,T2加权耳蜗为高密度的液体影,中间有一细窄的低密度骨螺旋板影。在内听道底部的外下方是前庭迷路,前庭迷路呈膨大的类圆形结构,T1加权为中低密度阴影,T2加权为高密度的类圆形阴影。在前庭的下方有一孤立的点状结构是后半规管的一部分,T1加权为中低密度影,T2加权为高密度类圆形影。在后半规管的内侧,有一细索状阴影平行于小脑前外侧缘,是内淋巴管,T1加权是中低密度,T2加权为中高密度。在磁共振上,内淋巴管总是与后半规管同时出现,除与小脑前外缘平行外,还与后半规管平行。在耳蜗和前庭的外侧,有一细长的索条状阴影,从后下到前上略带弧形,占据前庭和耳蜗的长度,该阴影是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岩大浅神经。该阴影前内侧端超出耳蜗是岩大浅神经和膝状神经节部分,从耳蜗到前庭部分是面神经的水平段。T1加权为中等密度,高于耳蜗和前庭的密度,与位听神经/面神经混合支的密度相仿。T2加权为中等密度,与内淋巴管的密度相仿。同时与内淋巴管的方向基本平行。乙状窦在乳突内侧离开横窦进入下降支,呈类圆形的管腔。T1加权为中高密度阴影,T2加权由于其流空的关系较难辨认。该层面海绵窦基本消失,斜坡与蝶窦共为低密度阴影,难以区别。

图86

图87

图86,87内听道内脑脊液占据比例增多,位听神经/面神经复合体在T1加权可全程分辨,T2加权主要在内听门和内听道底部显示。该层面难以区分耳蜗神经和下前庭神经。耳蜗位于内听道底的前外侧,呈螺旋状结构,主要显示中旋和顶旋,T1加权在中低密度的耳蜗螺旋状结构中间有低密度的骨螺旋板影,在T2加权高密度的螺旋结构中可辨认出中低旋的细窄条状螺旋板阴影,螺旋形的耳蜗像梅花瓣结构。耳蜗的外侧缘即为鼓岬。前庭腔比上一层面缩小,呈扁平状结构。在前庭的下方与之相连的是略膨大的后半规管壶腹终端,壶腹向后下延伸的条索状结构是后半规管。前庭和后半规管在T1加权为中低密度,T2加权为高密度。与后半规管平行的内淋巴管在T1加权密度略高于后半规管,在T2加权密度略低于后半规管。在后半规管的前外方有一点状阴影,是面神经垂直段的切面,T1加权为中低密度,T2加权为中高密度。紧贴面神经的外侧是面隐窝,面神经的内侧是鼓室窦。由于乳突中耳均为低密度阴影,故正常MRI影像鼓室窦及面隐窝无法与周围组织分辨,但如果在有慢性炎症或其他病变时,紧贴面神经可能有软组织阴影。在耳蜗的前外侧有一索条状阴影,是临近中鼓室的咽鼓管,T1加权和T2加权均为中低密度。T1加权和T2加权有时可以分辨出中低密度的鼓膜阴影在鼓膜和迷路间为鼓室腔。在耳蜗向外的延长线临近耳廓处可见外耳道皮肤阴影,T1加权为中低密度,T2加权为中高密度。外耳道的前方有一低密度的类圆形腔隙是颧根部。

图88

图89

图88,89内听道消失,较低层面的耳蜗底旋出现,此处的耳蜗宽大呈内上外下的棒状阴影,T1加权为中低密度,T2加权为高密度,中间有低密度的线状骨螺旋板。耳蜗底旋的下外端较上内端略粗,其外侧缘膨向鼓室腔,是鼓阶的位置。耳蜗中段有部分向外上突出的中高密度的蜗轴内结构,前庭消失,后半规管为一细长的条索状阴影。在后半规管内下方小脑的前外缘脑膜增厚的部分为内淋巴囊,在T1加权小脑的脑膜显示不清但在内淋巴囊处可见中等密度的膜状阴影,在T2加权小脑的脑膜全程显示清楚,为高密度阴影,其密度高于脑脊液。内淋巴囊处的脑膜明显增厚,厚度约为其他部位脑膜的1.5-2倍。乳突段面神经仍然显示为点状阴影,位于后半规管的外侧。咽鼓管显示较清楚,临近大脑颞叶,鼓膜的阴影仍然可以分辨。外耳道皮肤围成的耳道空腔可明显分辨。颈动脉管呈水平状位于岩尖部与大脑颞叶之间。T1加权管壁部分显示为中高密度,T2加权为低密度的管腔阴影,在大脑颞叶的内侧为卵圆孔。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