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雀
说
孔雀茶学堂
乌龙
茶
乌龙茶又名“青茶”,我国六大基本茶类之一,属于中国的特有茶类,以独特丰盈的花香蜜韵果味风靡于世。叶底“绿叶红边”是其独有的标识。
乌龙茶的起源之说尚有争议,有始于北宋始于清咸丰诸说,一般认为始于明末,盛于清初。清代陆廷灿《续茶经》引述清初王草堂《茶说》所述武夷茶制法与现代乌龙茶制法相近:“采茶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以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也,红者乃焙色也。采茶而摊,摊而摝,香气越发即炒,过或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枝叶蒂,使之一色,焙之以烈其气也,汰之以存其精力。”
乌龙茶属于“部分发酵”茶类,主要产区为三省四区,包括:闽南、闽北、广东、台湾四区。各产区代表名茶有:闽南-铁观音、闽北-武夷岩茶、广东-凤凰单丛、台湾-东方美人等。
现代乌龙茶类的加工制作方法各地基本相通,惟各个工序掌握的程度有轻重之别。不同的乌龙茶按照茶多酚氧化程度从轻到重大体可列为:台湾包种茶-闽南乌龙-广东乌龙-闽北乌龙-台湾东方美人。
现代乌龙茶工艺
乌龙茶的工艺繁琐,产区分布较为局限,制作工序大体相通,但各地仍有独特之处。其特殊工艺在于“做青”环节。做青包括摇青与静置,是形成乌龙茶“绿叶红边”特征的关键工艺。
现代制作工艺包括:
鲜叶采摘-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
-鲜叶采摘-
乌龙茶的采摘标准独特,需采摘具有一定成熟度的茶树鲜叶:当茶树枝条顶端芽头停止分化、形成驻芽后,采摘中开面的一芽三四叶付制,又称“开面采”。
乌龙茶的茶树鲜叶可以四季采摘,每个季节采制的茶品质风格各有不同。
春季-谷雨;夏季-夏至;秋季-秋分;冬季-立冬。
春季鲜叶内含物质丰富,茶汤口感滋味佳;秋季茶叶内芳香物质凸出,所制茶叶香气表现佳,所谓“春水秋香”由此而来。
-萎凋-
(图示为日光萎凋法)
鲜叶均匀薄摊于水筛上,以均匀薄摊为原则,具体时间及程度根据鲜叶情况调整,遵循“看青晒青”原则,以叶面光泽消失,叶质柔软、顶二叶下垂或一叶下垂,青气消失为适度,随即移入青间摊凉0.5~1h,散发热气,使叶肉、叶脉间水分分布均衡。必要时采取“二晾二晒”的办法,以达到晒青适度。
阴雨天气时,则采用室内加温萎凋,利用焙篓或萎凋槽加温萎凋。
-做青-
(图示为人工摇青)
做青是乌龙茶特有工序,是形成乌龙茶香气的关键步骤:做青初期茶叶青气逐渐散失、清香渐浓至做青后期转变为花果香浓郁。
做青包括“摇青”与“静置”。以水筛为工具,摇青时不断回旋上下翻动使叶缘摩擦碰撞,叶缘细胞破碎,叶片失水。静置使茶叶梗内物质及水分重新向叶缘输送,水分重新分布均匀。又称“退青”“还阳”。
摇青时叶缘细胞破损,茶汁外溢,叶缘部分的茶多酚氧化后产生红变,因此形成了乌龙茶独特的“绿叶红边”特征。
现代工业化制作多采用摇青机摇青,必要时辅以手工摇青。
-杀青-
做青适度的叶子要及时杀青,以钝化酶的活性,固定已有品质,并进一步发展香气、为揉捻创造条件。
-揉捻-
杀青后的茶叶及时趁热揉捻,目的是使茶叶细胞破碎,茶汁外溢,增强冲泡时品饮滋味与风味;同时塑造茶叶外观,比如我们常看到的紧结的条形或球形的茶,都是需要经过揉捻工序达到的。
-干燥-
传统工艺的白茶采用焙笼+炭火烘焙,经过多次反复烘焙后,至茶叶九成干时,即成毛茶。
也有乌龙茶以焙火次数多且程度深为特色,如武夷岩茶。除独有的花香果韵外,其独特的岩韵及“岩骨花香”在茶中也是独树一帜。
什么是“开面采”?为什么要开面采?
乌龙茶的制作工艺繁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制茶技艺的高超与精湛。如果说工艺是制作一款茶的决定性因素,那鲜叶采摘就是这款茶的先天物质基础。
其实在整个六大茶类中,“物质含量丰富度”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即便是在以嫩为贵、以鲜为珍的绿茶类中,也是有内含物质丰富的要求。地基不打好,如何起高楼?
乌龙茶的鲜叶采摘标准算是六大茶类里最难把控的,听听他的要求:“待新稍顶端芽头不再分化、形成驻芽后,采摘中开面或小开面一芽三四叶。”。而这里提到的所谓“开面采”,包括三种:小开面、中开面、大开面。
乌龙茶的制作要求鲜叶有一定的成熟度,而不是一味的强调‘鲜嫩’,却也不能太粗老。
如果鲜叶采摘过嫩,则在做青、揉捻过程中叶片破碎严重,成茶条索瘦小,叶底红褐、色暗,品饮时香气低、味苦涩,品质差。
鲜叶采摘过于粗老,茶叶纤维老化,果胶物质少,揉捻时不易成型,成茶条索粗松,色泽枯燥,品饮时容易滋味粗淡。
绝大多数乌龙茶鲜叶按照开面采,但其中也不乏特殊,如东方美人则要求采摘一芽二叶,后续的文章中我们会单独讲她(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