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松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伞友报告厅干货分享骨肿瘤的外科治疗中 [复制链接]

1#

Part1.学科建设与临床科研

郭教授分享在多年学科建设与临床科研经历后的价值理想、医生人才培养、临床团队发展思路、科室品牌创建、学科带头人的责任与担当等感悟。

Part2.中国骨科医生在骨盆肿瘤外科领域的贡献

郭教授介绍了其领导的团队在骨盆肿瘤的杰出贡献,重点介绍了包括世界首例3D打印骶骨、髂骨假体植入手术及各类3D打印假体的设计与运用、团队首创的各种骨肿瘤外科分型及术式。

注明:本篇内容是根据郭卫教授的线下分享活动的内容整理而得,内容中有删减,如有疑问请在下方留言告知。

演讲者

郭卫教授

学科建设与临床科研的工作感悟

人需要抱持梦想

每人都会有大小不一的梦想,梦想指的是可以实现的梦想,有了梦想就需要制定短期、中期、长期计划,并立刻付诸行动。郭教授在大学毕业时候的梦想是读研究生,付诸行动后考上了中山医科大学硕士,博士考到了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申请了出国,实现这一切梦想都需要强大的行动力。同样在工作中遇到想要做的事情不能犹豫,要领先别人,不能等别人把事情都办好了才开始行动,抢占不了制高点很多事情做了都没什么意思。

人才培养

郭教授认为,要培养一个医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他做事,做的事情多了自然而然技术也就培养出来了。而团队建设的成功,就在于让所有人都愿意干活,这一点的成功关键在于要让人劳有所得,多劳多得,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团队的资源共享、团队共享、团队建设就成功了。

想事与做事

作为老三届,郭教授在上大学之前做过木匠与钳工,刚上大学时比同届同学平均年龄大4岁,本来有着比别人晚了4年起步的想法,但4年的木匠工作经验反而在骨科的假体设计与想法上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与启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想法,过去的经验积累往往在做事的时候得到体现。

以点带面——学科专项做强

中国最早成立的骨科专业学组有脊柱学组、创伤学组、骨肿瘤学组,骨肿瘤是骨科里面最难的亚专业。骨关节手术主要是髋关节和膝关节手术,而骨肿瘤每个病人每个手术都不一样需要单独研究,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做骨肿瘤研究需要保存好病人的血液、组织标本,记录好病人的预后、肢体功能,这样对病例的研究有重要作用。无论是骨肿瘤还是其他学科,涵盖面都不可能很全面,这就需要把其中一件事情做专、做精,这便是“以点带面”。郭教授笑谈,医院在医院旁边,医院摔断了腿,医院,医院骨科不行,在这样的状况下,团队要生存发展就要想办法,把事情做大、做专。后来团队就专门接诊别人不做、不会做的病例,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把团队工作流程化标准化,把骨肿瘤这个学科在骨科里面做到特别强。郭教授还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在医院的医生周跃,在医院骨科领先的情况下把微创做专,取得病人的信任,医院;医院的神经外科有一个擅长面神经痛的医生,一天可以做十七八个病人,而这个医生也就只做这一个手术,这就是一个能吸引人的热点,也就是以点带面的诠释。

跨学科技术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个领域都有很多新的技术,不论是不是在骨肿瘤科上都要开阔视野,即使不是医学上的技术很多也可以运用在医学上,比如医学机器人。而在骨肿瘤科,设计关节需要创新修改,这就要求在机械工程、材料学、制作工艺上都要学习,并且知识面越广越好。当年郭教授希望能制作一个可延长的关节用于小儿的关节置换,国外首先运用了磁场带动微电机的关节,这个对于研究微电机的人员来说没有技术问题,跨界的合作可以解决很多事情,但在延长关节这一块我国就做得太晚了,要不然这种产品不仅带动医学更是带动了中国的工业发展。郭教授还举了一个材料学的例子,有人曾经咨询他peek材料能否制作人工椎体,他回答peek材料吸收缓慢、强度不足,不适合用于人工椎体,随后他咨询了那个人了解到peek材料做成布一样的的话延展性还有强度都很好,这就酝酿出了运用peek材料制作人工韧带的研究方向,由于关节修复需要使用大量人工韧带,现有的人工韧带材料只有法国的一个品种(4万多元一片),如果我国能做出人工韧带这便大大降低了手术成本,而这一系列的联想与操作都建基于大量的知识储备。

品牌创建、技术创新、团队建设

说到品牌的创建,郭教授表达了自己的一套看法,对于临床科研,他特别反对临床医生去自己做实验研究,他认为,临床医生的审核不应该以文章的发表以及奖项的获取作为评价标准,而是应该以手术的实施场数及难度来评审。国外比如美国的一些知名医生,都有自己的研究团队与实验室专门去做科研的工作,那是研究员做的基础研究,不是临床医生应该自己去做的事情,临床医生应该去做临床研究,可以是从曾经治疗的病人里面去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期治疗效果一年比一年进步。

临床研究的进行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创新在骨肿瘤领域简单来说就是以往病人需要截肢,现在是保肢治疗,这种技术的创新是建立于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应该分开进行,但研究员与临床医生需要及时的互相交流才能把事情真正地做好。

最后是团队建设,一个团队成败的关键,是荣辱与共。科室主任的领导至关重要,团队有一个强势的领导在中国的环境下是必须的,强势的领导的威信来源于两点,一个是能力,而另外一个就是好的品格。强势领导团队还要居安思危、不断创新,在这样的条件下团队一定可以做好。

中国在骨盆肿瘤领域的贡献

早年骨盆肿瘤的处理方法就是截肢,骨肿瘤医生必须要进行半骨盆截肢手术,这个大手术需要把半侧的骨盆切除。而郭教授团队多年来的临床成果体现在了骨盆重建的保肢技术,下面简单介绍几项郭教授团队的突出贡献。

钉棒系统

由于骨盆肿瘤累及的区域不一样,在外科领域里面将骨盆分成了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区域的肿瘤手术入路不一样,重建的方法也不一样。髂骨肿瘤(如图示意位置)切除过后以往很多情况是不进行重建,切除过后的空缺会导致病人的股骨头往上移动到骶骨,最后导致瘸腿以及脊柱侧弯。如若进行重建,当时国际上应用的办法是腓骨移植,这种方法预后效果不好,病人不仅仅多了一个伤口,而且缺损位置不一定能成功长起来。在年,郭教授团队开始应用钉棒系统重建这块缺损,钉棒系统是郭教授在脊柱科的多年经验背景下得到启发把脊柱科理念与骨肿瘤领域相结合,而美国的骨肿瘤领域就没有把两个学科相结合的思路。自年以来,医院都在使用这个方法进行髂骨肿瘤切除后的缺损重建。

钉棒系统重建骨盆环:将两枚椎弓根镙钉固定于腰椎椎弓根上,两枚固定于腰椎椎体上,另外两枚固定于耻、坐骨。然后,应用两根钛棒连接固定相对的椎弓根钉。

3D打印髂骨缺损假体

图示:3D打印髂骨缺损假体

年开始3D打印技术出现了,上图是郭教授设计的一个3D打印的假体,依然是起到连接腰椎的作用,这个3D打印假体有一个金属骨小梁和骨头的接触面(左图),有很多实验证实这个假体可以与自身的骨头长在一起,与植骨类似且有很好的效果。

广泛性切除边界分类

骨盆肿瘤累及骶骨时,因为它靠近骶神经,或者累及到骶神经,切除肿瘤需要广泛性切除,在大量手术数据的支持下郭教授团队在国际上做了一个以前没有的广泛性切除边界的分类,形成了规范的手术标准。郭教授用了他的一个童年故事引申出来了广泛性切除的概念,郭教授表示他小时候没有吃过煮鸡蛋,在年闹灾的时候,鸡蛋是非常奢侈的食品,在家里都是一个鸡蛋打到一锅里做蛋花汤全家一起品尝,那时候他的梦想是将来长大了要让妈妈好好吃煮鸡蛋,而大家在吃煮鸡蛋的时候会发现,鸡蛋黄抠出来后鸡蛋白上马还会沾着鸡蛋黄,鸡蛋黄就好比骨肿瘤,只有切除整个患处才能保证没有肿瘤组织残留而导致复发。广泛性切除边界的分型大致分成以下几种,在骨盆上累及到一侧骶骨的,叫做P-sI型,肿瘤累及到一侧的骶神经孔叫做P-sII型,累及到对侧的骶神经叫P-sIII型,累及到整个骶骨叫P-sIV型,没累及到髋臼叫a,累及到髋臼叫b,一个病人就可以分为P-sIa,P-sIIb等。

组合式半骨盆假体

骨肿瘤里面髋臼肿瘤是非常常见的肿瘤,髋臼肿瘤分很多区域,切除肿瘤过后以往在国际上常常使用马鞍式假体以及欧洲的冰激凌假体进行固定,此种假体导致的并发症相当地高,现在大家基本都在使用郭教授团队在年开始设计的组合式半骨盆假体,这个假体有很多好处,体积小,组合式可以术中组装,双轴固定,纵轴和横轴两个面固定,它的接触面是压力状态,不是剪力状态,它的髋还是一个防脱位的装置,所以安装过后很稳定,在世界的骨肿瘤大会以及保肢大会这个假体都被大力提倡。

以往的假体没有和骨头的接触面,不能和自身的骨头长在一起,且应力集中容易导致钉棒断裂,在3D打印技术出现后郭教授设计了第二代的骨盆假体,3D打印可以打印出骨小梁结构,促成假体与骨头长在一起,假体与髂骨的接触面有了波浪形的构造等。新型3D打印的骨盆假体有多个优点,第一,骨可以长入界面,增加了长期的稳定性;第二,松质骨、皮质骨螺钉复合固定,增加即刻稳定性,手术后病人就可以下地,特别结实;第三,3枚松质骨螺钉穿过骶髂关节,可以防止骶髂关节撕裂;第四,3枚松质骨螺钉沿力线传导方向斜行向上,使假体与骨界面呈压力状态,不会形成剪力,同样起到加固作用。郭教授表示,这个骨盆假体不敢说已经达到完美,但一定是全世界最好的假体,不可能比这个更好!

图示:3D打印骨盆假体

骶骨肿瘤切除

在过去,切除骶骨部位的脊索瘤等恶性肿瘤的骶骨手术很难把肿瘤切除干净,而且全骶骨切除手术中出血量相当大,无论是复发率还是死亡率都极高。郭教授在病人复发率及死亡率这么高所造成的挫折感之下,大量改良了手术方式。在切除骶骨肿瘤之前,需要把骶骨肿瘤分区(四个区),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分型也是由郭教授团队首次建立。以往郭教授在美国观摩全骶骨切除手术时发现,国际惯用的前后路联合切除用时相当长,前路与后路分开两天进行,期间由多个医生团队联合完成,而郭教授团队做前后路时不需要第二天进行,同时是由一个团队完成手术。在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展示了一期线锯法整块全骶骨切除手术,这种术式可以前后路同时进行。前后路同时进行对术中出血的控制要求很高,不做控制的话一场手术的出血量可以达到上万毫升,前后路手术开前路时郭教授采取腹主动脉阻断,单独做后路就采用球囊法。

为了继续缩短手术时间,郭教授团队后来发展出来了单独做后路全骶骨切除的方法,在多个患者身上取得成功,这几场手术中出血最多的是毫升,少的是毫升,手术时间最长的是6小时,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关于这几场手术的文章发表在了美国最权威的神经外科杂志上。直至现在,做一个全骶骨切除手术大概用时只需4个小时。除此以外,郭教授还建立了一种骶骨肿瘤的分离手术术式,解决了骶骨区域不能做大剂量放疗的难点,大大提高病人的痊愈率。

3D打印骶骨假体

图示:世界首例3D打印骶骨假体

以往的全骶骨切除手术后的骶骨重建都是用钉棒固定,后来发现很多病人的钉棒出现了断裂,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年郭教授团队设计了首款3D打印的全骶骨假体,在7月8日,郭教授团队完成了国际首例的3D打印全骶骨假体重建手术,过后完成了5例骶骨植入,术后病人的骶骨都长得很好。年2月团队在英国骨科杂志上发表了世界首篇3D打印的假体重建骨盆的骨缺损文章,现在北京大学医院的骨肿瘤科被认为是全世界骶骨骨盆重建手术做的最好的地方。

图示:3D打印全骶骨假体重建手术术后图

补充:

团队创新技术一览表:

团队成果展示一览表:

温馨提示:本篇文章属于科普性内容,还欠缺部分专业性,医院专家意见。北京大学医院骨肿瘤科三名团队已通过三名工程进驻深圳市第二医院,大家可以在市二院直接找到北京大学医院的医生!

R

eading

推荐阅读(点击文章标题,直接阅读)

★深度《肿瘤医疗行业在中国市场的状态分析》

★干货《医疗资源社会化后是医改的必由之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