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松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青少年腰腿痛的主要病症hellip腰 [复制链接]

1#

??青少年腰腿痛,除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外,还与其他很多因素有关。腰骶椎后缘离断症(骺环骨折)是导致青少年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病与椎间盘突出症一样,有神经症状较重的特点,且因局部的骨性压迫不易通过保守疗法解除,目前大部分专家主张一旦出现手术指征时尽早手术,可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腰骶椎后缘离断症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混淆,应引起临床骨伤科及影像科医师的高度重视。

一、病因病理:椎体后缘骺环骨折是青少年腰腿痛患者特有的病理改变。

1、骺环(椎环)是独立骨化的软骨环结构。椎体的发生发育与初级和次级骨化中心有关,初级骨化中心主要形成椎体的主体部分,次级骨化中心在出生后出现,椎体上下各一,其周缘部分为软骨环,形成骺环(或称椎环),其中心部分一直保留为软骨,形成椎间盘的上下软骨板,作为髓核的上下界,与相邻的椎体分开。5岁以前,椎体上下次级骨化中心的骨骺和椎体相融合,该骨骺较为特殊,它对椎体的生长不起作用,独立骨化。到18岁,骺板完全消失,形成椎间盘的上下软骨板,原先的骺环也与椎体愈合,但也有时到成年以后仍未愈合。

2、外伤是导致青少年骺环骨折的主要原因。如果在次级骨化中心的骨骺环与椎体愈合前,发生骺环骨折,骺环的一部分或全部与椎体间离断,此处的透明软骨板断裂,如未获及时有效治疗,骺环折块未能复位,因软骨板无血运,生长愈合慢且困难,随着椎间盘受挤压可导致髓核自骨折线处突出,挤压骺环移位,或者由原发损伤造成骺环折块移位再加上椎间盘挤压移位更甚,压迫硬膜囊或脊神经根,则会产生相应临床症状。

二、腰骶椎后缘骺离断症的临床特点:

1、症状体征: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均有腰痛,伴随腰痛或单独出现的单侧或双侧下肢痛,可有腰部压痛,有/无放射痛,也可有脊柱活动受限,(间歇性)跛行,神经根损害所致的感觉障碍或肌力减退。

2、影像学:

(1)、X线平片表现可见腰(骶)椎后上缘或后下缘骨缺损或于侧位片可见局部骨质透亮度增加,其后或椎间隙后方有形状类唇样改变,形状不甚规则的骨性高密度影突向椎管。

(2)、CT表现椎体后上缘、后下缘正中或偏后外可见骨缺损,缺损区为中等密度的突出髓核影,缺损区后可见高密度骨化影,呈硬化类“包壳”状改变(容易误诊为椎间盘突出钙化),且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

(3)、MRI表现其表现有二种形式:

①为腰骶椎后缘骨缺损,缺损区内为突出的椎间盘髓核所占据,于突出髓核后方有一片条状异常信号,T1w、T2w均呈低信号,为骺环折块移位后的骨化影,突出髓核与骨性组织的混合物一同压迫脊神经根或硬脊膜囊,其压迫位置与临床表现的神经节段吻合;

②为骺环骨折块无移位及不完全骨化,于局部见一小片状异常信号,T1w呈低信号,T2w呈高信号,与髓核及椎体均以一低信号带相分离,相邻椎体松质骨内有炎性水肿改变。

三、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可通过弹力腰围保护、卧硬板床休息、牵引针灸理疗等办法,疗效一般欠佳。

2、手术治疗可以采用开放手术、微创椎间孔镜等术式。手术所见及病理术中,可见椎体后或椎间隙处有一骨性硬灶呈丘状突出,与椎体不直接连接或仅以少量骨成线状或膜状连接,掀开骨性“包壳”状硬灶后,可探及椎体后缘小的骨缺损区,该骨缺损区多由髓核组织填充,可合并有椎间盘突出。手术取出物常规送病检,结果为骨组织、软骨组织与退变的椎间盘组织的混合物。

?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