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松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长骨骨干的增粗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复制链接]

1#

专家简介

刘振东,男,年3月生,辽宁丹东人,年本科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六年制医疗系,医学硕士学位。现任第医院骨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从事骨科临床、科研、教学27年。现任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四届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第五届编委,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外科学客座副教授,中国康复辅助器具协会肢体功能重建与外固定委员会常务委员。致力于骨折愈合理论研究,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提出骨折愈合一元论学说及牵拉成骨的全方位成骨理论,首次在动物实验上实现了每天6-8毫米的牵拉速度,并观察到完美成骨现象。

摘要:活体骨骼的增粗是重要的自然规律,遗传、营养以及内分泌因素都对骨骼增粗产生重要影响,但这些因素都不具备具体部位的识别能力。骨骼所承受的力学环境对骨骼的外形塑形发挥着部位特异性的关键作用。长骨骨骼的直径增粗是通过外骨膜成骨来完成的,超负荷引起的应力-血管生成-骨再生的偶联效应是骨骼增粗机制的病理基础。外骨膜成骨和外骨膜骨吸收是一个持续终生的动态过程,弯曲应力是维持外骨膜成骨的最重要因素。如果金属固定材料遮挡了骨骼弯曲应力环境达到一定程度,则可能导致骨骼吸收变细、骨折不愈合等严重后果。因此临床上要求内固定材料的强度与患者的体重以及骨骼的粗细相匹配。骨髓腔是天然的低应力区,理论上髓内固定对骨骼的增粗机制影响不大。

关键词骨骼增粗外骨膜成骨外骨膜骨吸收

1、引言

骨骼随生长发育而增粗对增加和维持骨骼的强度至关重要,但长骨的增粗机制一直以来并未引起足够的理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