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是一个无比精密的高级机器。一个人自由行走运动,踢腿张臂,跑跑跳跳,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是需要支撑,这个支撑是什么?骨和关节。
不同年龄的人,骨头数量竟然不一致
成人骨头共有块,分为头颅骨、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四个部分。但儿童的骨头却比大人多。儿童的骶骨有5块,长大成人后合为1块了。儿童的尾骨有4到5块,长大后也合成了1块。儿童有2块髂骨、2块坐骨和2块耻骨,到成人就合并成为2块髖骨了。这样加起来,儿童的骨头要比大人多11到12块,就是说有到块。初生婴儿的骨头竟多达块。
读懂骨头的基本成分
成年人骨的重量,约为体重的1/5,刚出生的婴儿,骨重量大约只有体重的1/7。骨主要由骨质、骨髓和骨膜三部分构成,里面容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组织。骨质又分软硬,硬的称为骨骨密质,软的是骨松质。
结构致密坚硬的骨密质,位于骨的表层,可耐受较大压力和张力的冲击;而骨松质呢,结构疏松像海绵,填充在骨的内部。骨髓腔及骨松质的缝隙里包容着的就是骨髓,主要担负造血职责。覆盖在骨表面的是骨膜,里面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对骨的营养再造及感觉有重要作用。同时,骨膜内还有成骨细胞,能增生骨层,起到使受损的骨组织愈合和再生的作用。
骨头的成分,主要包括约占1/3的有机质(骨胶原纤维和黏多糖蛋白),和约占2/3的无机质(各种钙盐)。有机质赋予骨以弹性和韧性,无机质让骨具有硬度,表现坚挺。随着年龄的增加,无机质比例增高,有机质比例减低,所以儿童的骨表现较有韧性,但硬度差,而老年人则是韧性差,脆性大,所以容易骨折。
骨骼的基本功能
第一,保护功能:骨骼能保护内部器官,如颅骨是保护脑的坚实堡垒;肋骨则是保护胸腔及内部脏器的有力围墙。
第二,支持功能:骨骼构成骨架,维持身体姿势。
第三,造血功能:骨髓在长骨的骨髓腔和海绵骨的空隙,透过造血作用制造各种血细胞。
第四,储存功能:骨骼储存身体重要的矿物质,例如钙和磷。
第五,运动功能:骨骼、骨骼肌、肌腱、韧带和关节一起产生并传递力量使身体运动。
骨头断了,骨头不怕,软骨怕,损伤需要血管连。
通常在伤后4到8小时,破裂的出血,即可在两断端间形成血肿,24到72小时血肿机化。血肿机化,是描述骨折后第一阶段的术语。骨折后1到2周机化的血块,被纤维血管组织所替代,通过一些生长因子的作用,逐渐产生骨样组织和新骨,形成骨痂。接着是骨痂改建,恢复到和原来骨组织一样的结构,全过程需8到12周完成。
所以说,只要做好复位,也就是说骨头在原来的位置上对接好,再固定好,骨折是可以好的。加上后期正确有效的功能锻炼,几个月后骨折部分的功能可以全部恢复。
软骨损伤了,是比较难修复的一点
主要原因是由于软骨的代谢活跃,而修复能力有限,没有血管的供应,没有原料,怎么修复?第二个原因是,软骨细胞是一个高分化的细胞,软骨本身在损伤部位,缺乏未分化的细胞,损伤之后不能够迁移生长到损伤的软骨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软骨细胞的分裂能力是逐渐降低的。没有原料,闭门怎么造车?
在30岁前,身体制造的骨质比流失的要多,此时,骨头是“坚硬的”。在老龄化的过程中,骨的降解开始超过了骨的积聚,以致骨质的坚硬程度下降。一旦这种骨质的流失,达到某一个阈值,人就得了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
尤其是绝经以后,雌激素缺乏和骨质疏松症的发展有很直接的关系。骨质疏松症往往被称为“沉默的疾病”,因为骨质流失是没有病症的。人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骨质疏松症,直到有一天他们的骨骼,变得那么脆弱,以至于突然的牵张、撞击或跌倒,就造成骨折或脊椎崩溃。脊椎崩溃的症状是:感受到有严重的背部疼痛,看到自己越来越矮或脊柱畸形,如弯腰驼背。
怎么才能知道我是否得了骨质疏松症?做一个“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测试,或“骨骼测量”就可以明确的。理想的境况是在还没有发展到骨质疏松阶段,就及时检查发现后,采取有效措施,减缓骨质疏松的进程,确保安逸的晚年岁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