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下外生性骨疣是一种好发于末端趾(指)骨甲板下的良性骨肿瘤,又名Dupuytren外生骨疣,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和外伤、感染及遗传因素有关。甲下外生性骨疣好发于足趾,尤其是拇趾,这些部位容易受踩踏等微创伤,因此有假说认为此病是对微创伤的反应性改变。
临床表现
甲下外生性骨疣通常表现为位于末端趾(指)骨甲板下的具有疼痛的、不活动的质硬结节,表面呈过度角化。随着骨疣的大小增大,甲板会被顶起、破坏。此病常合并感染,可能会被误诊为甲沟炎、嵌甲、炎性肉芽肿及血管球瘤等。患者常具有外伤史。
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甲下外生性骨疣病理表现为骨性结构,由浅至深依次为纤维层、纤维母细胞、纤维软骨层及软骨化骨形成的骨小梁,骨小梁之间为增生的纤维组织。
甲下外生性骨疣X线片表现为趾骨远端大小不一的骨性隆起,密度与正常骨相似,顶端可呈杯形、圆形或不规则形,基底为松质骨,可呈蒂状,与趾骨骨皮质相连续,骨小梁清晰,与附着骨骨髓腔不相通,无骨膜反应及溶骨性破坏。
MRI表现为高信号的突起,周围包裹低信号的纤维软骨。
超声表现
甲下外生性骨疣超声表现为位于趾骨背侧甲床内与趾骨相连的强回声团块,后方可伴或不伴声影,可伴甲床增厚及甲板异常,甲床内可血供增多。
病例一
患儿男,7岁,左足第1趾远节趾骨声像图示趾骨背侧甲床内强回声团块(细箭),与远节趾骨(粗箭)相连,受累趾甲甲床(星号)增厚。
病例二
患者女,25岁,左足第1趾远节趾骨声像图示甲床内强回声团块,内未见血流信号,增厚甲床内血流信号增多
鉴别诊断血管球瘤:
与甲下外生性骨疣均好发于甲下且伴有疼痛,但血管球瘤可发生于四肢,好发于手指,而甲下外生性骨疣足趾多见。超声下,血管球瘤表现为甲下弱回声团块,内部血流信号丰富,深面指骨可因受压而凹陷,甲下外生性骨疣表现为与指骨相连的强回声团块,指骨无破坏。
骨软骨瘤:
甲下外生性骨疣与骨软骨瘤均为与骨皮质相连的骨性隆起,但骨软骨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较少累及手指及足趾,患者一般无临床症状,而甲下外生性骨疣好发于末节趾骨,多伴有疼痛,超声下骨软骨瘤的强回声隆起表面可见低-无回声的软骨帽结构,而甲下外生性骨疣仅有强回声隆起。
温馨提示:
华西超声现已开通留言功能,点击右下角写留言,把您的想法告诉我们吧:)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网络责任编辑:潘非
看都看完了,不如点这里试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