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松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骨肌影像ldquo骨样骨瘤rd [复制链接]

1#
骨样骨瘤

临床资料

患儿,男,13岁。左侧大腿疼痛3个月,夜间疼痛明显,未曾服药治疗。无发热,无肢体麻木。查体:左侧大腿局部深压疼,无红肿。

图1A

图1B

图1C

图1D

图1E

图1F

影像学报告描述

左侧股骨侧位(图1A),股骨中段后方骨皮质内局限性低密度影,局部骨皮质增厚、硬化,呈梭形改变,可见骨膜反应。CT平扫及矢状面重组(图1B、图1C),股骨中段后方骨皮质内约15mm×8mm类圆形低密度影,病变中央可见小圆形钙化,周围明显硬化,可见骨膜反应。轴位FS-T2WI、矢状位T1WI和FS-T2WI(图1D至图1F),病变在T1WI呈等信号,FS-T2WI呈高信号,病变内钙化及周围硬化在T1WI和FS-T2WI均呈低信号,骨髓腔内可见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边缘模糊。周围软组织肿胀。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

均为:左侧股骨中段后方皮质内骨样骨瘤。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

骨样骨瘤(osteoidosteoma)是由骨母细胞及其产生的骨样组织所构成的良性成骨性肿瘤,占良性骨肿瘤1.66%~2%。多见于30岁以下的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疼痛是主要临床症状,疼痛夜间加重为典型表现。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可缓解疼痛,为本病的特点。肿瘤本身称为瘤巢,周围骨质硬化为成熟的骨质。

X线表现^肿瘤多发生于长管状骨骨干,以胫骨和股骨多见,发生于脊柱者多位于附件。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可分为:皮质型、松质型和骨膜下型,皮质型最多见,约为85%。各型均表现为骨质破坏(即瘤巢)和周围反应性骨硬化。瘤巢直径一般1.5cm,其内常见钙化。

CT表现:瘤巢为类圆形低密度,其中央可见不规则形的钙化,周边密度较低的为肿瘤未钙化部分。瘤巢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的硬化、皮质增厚和骨膜新生骨。

MRI表现:肿瘤未钙化部分在T1WI呈低到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钙化部分在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瘤巢周围骨硬化在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肿瘤周围的骨质和软组织常有充血和水肿,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瘤巢明显强化,周围水肿可有强化。

鉴别诊断

1.疲劳骨折当骨折处骨质增生和骨膜反应明显时类似骨样骨瘤,但疲劳骨折多有短期内剧烈运动或活动病史,疼痛在运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骨折线不规则,而骨样骨瘤的瘤巢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2.骨皮质内脓肿多见于干骺端,可有反复发生的炎性症状,骨破坏区可较大,其内可有死骨。

小结

骨样骨瘤为良性成骨性肿瘤,影像学特征为小瘤巢和周围数倍于瘤巢的骨硬化,瘤巢中央可有钙化或骨化,MRI显示病变周围骨髓和软组织水肿。一般X线片即可做出正确诊断,当骨硬化明显瘤巢显示不清楚时可选用CT和MRI检查以明确瘤巢。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