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立志教授常说,癌症治疗不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病在患者身,痛在家属心,我们要治疗和呵护的是有癌症的患者,而不是患者的癌症。
牛立志
暨南医院院长
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前任国际冷冻协会副主席,亚洲冷冻协会副主席
广东省抗癌协会理事会副秘书长等
在肿瘤微创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快二十年的牛立志教授,曾经面对过无数的患者,无数的一度破碎的心。人的生命为了什么,生命的长度和质量哪个重要,癌症治疗怎么“换个思路”“换个打法”常常是他思考的问题。在暨南医院牛立志教授等专家团队的艰苦探索,借鉴和研究之下,“冷冻刀”“纳米刀”这些被《南方日报》成为“肿瘤治疗的轻骑兵”已经上阵,医院也成为在全中国,全亚洲乃至全世界开展这类微创消融治疗最有经验的单位,牛立志教授不仅当选国际冷冻学会副主席,亚洲冷冻学会副主席,也成为了国内开展冷冻消融,纳米刀消融最有经验的专家之一。医院徐克成教授与牛立志教授共同主编的《肿瘤冷冻消融学》与《肿瘤消融新技术——不可逆性电穿孔》(中英文版)更是填补了这一部分医学著作的空白。
牛立志教授表示:“因为癌症的求医难,痛苦深,花费大等等沉重负担,对于患者不单是一种疾病,更是身心的考验,意志力的考验。对于一个家庭,更是一个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的‘渐进性’折磨和负担,是对一个家庭所有成员的一个‘大考’。
我在看病时,每每考虑到这个‘癌症’会怎样演变,大概会花费多少费用,对这个家庭来说是倾家荡产还是一小笔支出,从而和团队拿出一个最佳的方案。患者和家属需要对这个‘重大’疾病”疾病造成的躯体痛苦,精神痛苦和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做一个心里评估和判断,一个“癌症”引发的“家庭综合征”是很令人担忧的。同时,由于冷冻刀,纳米刀这些新一代微创消融治疗手段的出现,我们已经有了更多“精准打击”的方法,从以前的“放疗化疗”到“一刀切”到“切不成,放化疗也无效”,已经变成了我们可以“冻死它”,“电死它”,“饿死它”等等更先进的方法,让患者“少受点罪”“不要白开刀”“高质量活下来”是我们医院,和我毕生行医的宗旨和深深的希望。
同时,我也经常说,“预防”胜过“华佗扁鹊来会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比如一些早期肿瘤可以通过冷冻消融的办法得到彻底根治),那么“癌症”就根本不会发展成“不可控”的局面。
下面是发生在暨南医院
一个有温度的“抗癌故事”
真相很残酷,但是温情一直都在
“虽然要面对的事实很残酷,但是庆幸的是,希望一直都在,有医院牛立志院长和这么多专家和医生护士想尽办法帮助父亲对抗这个疾病,减轻痛苦,我很感动。”这是陪父亲经历21次住院治疗后,李叔的女儿的肺腑之言。
此时,李叔的各项报告都逐渐往好的方向发展,然而这不能意味着这场战役结束了,但是距离理想中的治愈,仿佛又进了一步,今年李叔可以回家与家人过个好年。
面对右肺低分化腺癌IV期,双肺转移瘤,肝多发转移瘤等多项疾病缠身,李叔显得很淡然,反而是身旁的妻子精神显得有点疲惫。
“对我来说,很想这是一场梦,但,它不是,它确实在侵害我丈夫的健康,刚开始很无助,但现在看着他慢慢变好,我也感到很欣慰。”李叔的妻子掩面而泣。
女儿轻拍着母亲的背:“我父亲是一名公务员,来广州工作几年,一直以来都是个工作狂,常常忙于工作,即使退休也没曾闲过,我妈妈也提起我父亲常喊背痛,大家都以为只是腰劳损,这种情况持续大概3个月,我们才意识到父亲的身体出了问题,我便请医院检查,一检查才发现父亲病得那么重,如果可以早点察觉会不会......”
女儿的停顿掺杂很多情感,而如今摆在她面前是双重困境:一方面逼迫自己担起家庭责任,另一方面如何配合医生陪伴父亲对抗癌魔之路。
坚定的信任,才是力量之泉
年5月,女儿医院,得到的回复都是切除治疗和全身化疗,而李叔已66岁,女儿不想让父亲承受如此大的病痛。在多方打听下,得知暨南医院是多学医院,抱着看一看心态,带着父亲来到这里,找到了牛立志院长。
李叔就这样与复大结缘,断断续续在复大接受治疗长达一年半的时间,李叔也已68岁,在住院期间,牛立志教授和主管医生王峰一直很认真观察我的病情变化,与多位专家探讨最佳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
-5-17行右肺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穿刺活检术,病理:(右肺)低分化腺癌。年5月24日、6月15日、7月7日、7月28日、8月18日和9月8日行介入化疗6程;10月10日、11月6日、12月3日、年1月1日、1月29日改为安维汀0.5g+培美曲塞0.5g方案维持化疗5程。化疗后患者右侧胸背部疼痛较前缓解,无骨髓抑制和明显消化道反应。
年4月19日开始行放疗,共10次,全脑每次3Gy,肿瘤野每次5Gy,同时脱水等对症治疗,放疗过程顺利;于年9月10日行肺癌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治疗;于年9月29日行肝转移瘤冷冻消融术,手术效果良好,过程非常顺利。
在暨南医院牛立志教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李叔的病情一日比一日好转,李叔一家的笑容越来越多。
刚住院那会,正好碰到老家出点事情李叔赶忙催着妻子回去一趟,正当妻子望着躺在病床的李叔陷入两难时,正好在病房帮忙吊针的小芳听到反映到护士长。
护士长跑到病房说:“方姨,李叔在这里,你就放心先回去处理事情吧,这几天就交给我们先照料吧。”
李叔一开始还不适应,看着那柔弱的身板,李叔总会摆摆手说:“小姑娘,我很重的,还是我自己来吧。”护士小姑娘总会扶住他的胳膊,将他扶到轮椅上,附耳说道:“李叔,你就别担心,相信我们。”
就这样李叔在复大度过一天又一天,与医护人员如同亲人一般,每每李叔在过道散步时总能听到清脆的声音在向他打招呼。
相信李叔会一天比一天,“活下来,活得好!”
李叔的感谢信
复大有一面墙
是这样的感谢信染红的
李叔表示,最开始知道患癌后,我觉得生命像被加上一道道枷锁,癌症如同黑洞,看不见的恐惧,未知的症状和病情加重才是最令人恐慌的。
李叔说,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能够在这里得到很好的照顾和治疗,来到医院,找到牛立志教授团队,原来医学发展到今天对癌症的治疗方法有这么多。以前以为“做手术”的开膛破肚般的创伤和痛苦,现在有了冷冻消融这些办法,竟然可以跟医生聊着天不知不觉就做完了。我很感激,我有信心。
据统计,在中国,每年有近万的“新发癌症患者”,在这万的癌症患者背后,有着远超万的癌症家属,牛立志教授和医院深知这一点,近二十年以来,复大牛立志团队不断在探寻更加“人性化”,“创伤更小,疗效更好”的办法,紧跟着国际的步伐,研究出了针对不同癌症的不同的“组合拳”。
正如牛立志教授常说,癌症治疗不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病在患者身,痛在家属心,我们要治疗和呵护的是有癌症的患者,而不是患者的癌症。
牛立志,第四军医大学胸外科博士毕业,现任暨南医院院长,前任国际冷冻治疗学会(ISC)副主席,亚洲冷冻治疗学会副主席,复大国际冷冻治疗中心和纳米刀治疗中心首席专家,暨南大学硕士生导师等。
牛立志发表论文多篇,其中SCI文章80多篇。同时参与编著医学专著二十多本,主编六本,科研基金共25项。
牛立志擅长肿瘤外科及微创氩氦刀冷冻、纳米刀治疗,在胰腺癌、肝癌、肺癌、肾癌等实体性肿瘤的微创治疗方面独树一帜。他带领冷冻团队完成了世界最多例数(一万多例)、最复杂的微创冷冻治疗,治疗的病人年龄跨度从4岁小孩至94岁老人,从国外卫生部长、明星到普通百姓,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牛立志带领纳米刀团队完成了余例纳米刀消融手术,是世界上医院单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这样评价牛立志:“牛立志博士在实践肿瘤冷冻治疗方面贡献甚多,他将肺癌外科治疗与冷冻治疗有机结合,许多肺癌患者作了经皮冷冻治疗,使不少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得以消融,提高了患者生存率……作为一名对肺癌治疗灌注毕生心血的同行,我对牛立志博士和他的团队在肺癌冷冻治疗方面所作出成绩甚为钦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