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松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找回丢失的自我,从此脱胎换骨 [复制链接]

1#

我们常常说伦理,但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想过什么是伦理?

孝道?仁义?又或者是其他?

这是个宏大的议题,蒋勋从文字学的角度给了一种定义,他说:“伦理是一种分类,我们把一个人定位在性别、年龄或者不同的族群中,开始有了伦理上的分类,父亲、母亲、丈夫、妻子,都是伦理的归类。”在他眼里,伦理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既有的社会关系发生了转换,所有的伦理分类都要进行调整。

那么,社会伦理的分类调整了,对个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原来父与子,夫与妻之间的伦理关系是不是也应随之而变?

亲爱的各位书友,你们好,我们继续共读蒋勋的《孤独六讲》。今天是本书的最后一讲伦理孤独。

开始共读之前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1.你认为伦理是保护还是牢笼?

2.如果你想要的生活与父母的意愿不同,你会如何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把伦理道德放在了书的最后一篇,并在其中触碰到很多人都不愿面对的一些话题。这体现出一种矛盾,作者一方面受到伦理的隐形禁锢,另一方面又想破除禁忌,想把上锁的抽屉打开,让每个人都能进行思辨,这是十分不易的。

01

蒋勋小时候,住的小区常常不关门。有时候他放学回家,妈妈不在家,隔壁的张妈妈就会跑来说:“你妈妈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拿药,你先到我家吃饭。”

在那个邻里一家亲的年代,邻居之间相互照应,偶尔帮忙照顾一下没有大人在家的小孩,这太正常不过了,你家的事就是我家的事。我们的传统伦理也是这么教育的,孔子讲“仁”,其中就蕴含着“爱帮人”的道德思想。

现在我们角色不变,稍微换一个场景。

如果有一天,蒋勋偷偷逃学去看戏,被张妈妈抓了个现场,然后上来就是一巴掌,回去又把事情告诉给了蒋勋的妈妈。你说,这还算不算照顾?答案当然不是,这叫监视。

我想,很多出生在八十年代之前的人都有类似的经历,邻里之间门对门,小区里猫猫狗狗的名字都互相叫得出。父母不在,你出了家门,也不敢胆大妄为,因为周围的叔叔阿姨都是一个监控摄像头,帮你父母记录着你的一举一动。若是男生偷偷躲在公厕里抽烟,说不定人还没回家,棍棒就已经先准备好了。

那个时代,社会关系粘稠,社区伦理紧密。对于任何一个小孩子而言,晚辈都必须受长辈管教。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手段是照顾还是监控,你都不能去挑战和质疑,甚至你可能也想不到,只是知道这么做才对,会去服从。你觉得你服从的是父母,其实是在服从伦理。

而现在城市里大多都是公寓楼,新社区里有不同的人涌进流出,门窗上都多加了铁窗和加厚门防护,相邻公寓间的人彼此之间也不认识,原来的社区结构转变为了松散和疏离。

如果你还像自己的父母那样管教隔壁家的小孩,别人可能不会感激,反而觉得你是多管闲事;而当你天天与周围熟悉的陌生人擦肩而过时,不知道是否会心生出一种想“被人管”的怀念?

社会发展了,社区关系由紧到松发生转化,个人与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形态都在改变。处于整个社会伦理的转换阶段,人对自我的定位需要重调,我们需要在父母、朋友、妻子的伦理关系网络之中找到一个自己合适的姿势。

02

对于一个已经习惯了过去伦理规范的人,自我调整并不容易。

因为被遵守的伦理就像是画好的路线图,你按原有的规定线路行走多年,突然可以自己导航,自己地盘自己做主时,你会一下子不知道要怎么办,该往什么方向走。如同进了茫茫大海的小鱼,你会慌会怕会不知所措。

我想,这样的状况不仅仅是对小孩子,对任何一个成人都是如此。

蒋勋在书里讲到他写过一篇小说,叫《因为孤独的缘故》。其中讲到女主人公把生命都寄托在儿子身上,由此丧失了自我。这是一个深刻的社会观察,很多有了孩子的妈妈,生活的所有焦点和重心都是孩子,孩子关心的事情就是妈妈关心的事情,妈妈觉得这就是对孩子的“爱”,我们的文化也在反复颂扬妈妈这样付出的伟大。

可是当有一天孩子长大了,离家了,妈妈就成了全家最寂寞的人,因为“爱”的对象出走了,她的自我也就随孩子一同出走了。

还有,今天我们会开始说女人结了婚,无论如何都不能只围着自己的老公转,要尽量经济独立,培养爱好,有自己社交的圈子。这不是要迎合女权主义,也不是要向男人示威对抗,而是因为历史的教训。在以前,女人必须贤良淑德,对没了感情的老公只能独守空房,这样的女人其实是很悲惨的。

现在的文化、伦理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女人在保有自我的同时也可以兼顾家庭伦理,在自我和伦理出现碰撞和冲突时,还可以有更多可能的选择。

某种程度,我们都是丢失自我的一群人,都在伦理转换的空白中孤独寻找。

所以,蒋勋给了孤独一个同义词:出走。他说: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去,需要对自我很诚实,需要非常大的勇气,才能走到群众外围,回看自身处境。

03

伦理孤独是最不易察觉,也最难走的一环。因为它有一个最大的天敌——爱。

爷爷奶奶、父母对小孩的宠爱、夫妻之间的疼爱、朋友之间的关爱,有时候,你很难分清这些以“爱”护体的行为里,哪些是对自我的裹挟,是在切割走一部分自我,哪些又是对自我的滋养,是在帮助我们不断健全自我,让自己变得更加完整。

不过,蒋勋倒是给出一个可行之方,那就是:给自己保有孤独的空间。不仅是实质的空间,还包括心灵的空间,即使是面对最亲的挚爱,都应该保有自己孤独的隐私。

每个人都可以试着在心里设置几个心灵抽屉,把自己不愿向外界打开的事情、感受都存放在里面。时不时就往里丢点东西,等有一天,打开抽屉整理时,说不定会有一种“哇塞”的惊喜感。又或许看着杂乱不堪的货品你会感伤,但那时,你面对的是正是自己孤独的圆满。

希望在这个破碎的整理过程中,你能找回自己的伦理孤独,自我也会由此而变得不断丰盛而完整。

好了,本书的共读到这里正式结束。感谢大家一周的陪伴。

希望携带这六把孤独的心灵兵器,你能在孤独中不断修行。当你真正学会和孤独相处,和自己在一起,所有复杂会变得简单,所有空虚会变得充实,所有焦虑会变为平静,所有脆弱会变为强大。

愿你能享受孤独,脱胎换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