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松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垂医科普世界骨质疏松日 [复制链接]

1#

骨质疏松症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

一般来说人体骨量峰值为35岁左右,50岁起骨量平均每年丢失0.5%~1%,绝经后女性每年丢失骨量3%~5%,骨丢失最终可达峰值骨量的30%~40%,男性则达20%~30%。骨质疏松症会导致患者出现骨骼或关节疼痛,增加骨折风险,易造成髋部骨折、腰椎骨折、手腕骨折等。其中,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死亡率可达20%,致残率可达50%以上,因此髋部骨折又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慢性肾病与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是CKD的并发症之一。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很复杂,在许多发病原因中肾功能障碍占重要地位。而肾功能障碍引起的骨质疏松症,主要因素之一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发的骨吸收增强。慢性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磷升高,血钙降低,成纤维生长因子23、代偿性分泌增加,升高的成纤维生长因子23通过下调活性维生素D的羟化酶表达,减少活性维生素D生成。低钙血症、低活性维生素D3水平、高磷血症引发机体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素大量分泌。高甲状旁腺素通过增加成骨细胞和间质细胞RANKL合成,促进破骨细胞活化,增加骨吸收,骨密度减少,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除此之外,营养摄入不足、遗传因素、运动不足、及药物(慢性肾病患者常用的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肝素等)、慢性肾脏病时酸中毒引起骨吸收增强、绝经后女性、BMI低、维生素D水平低和血清骨钙素水平高同样是慢性肾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而言,在年KDIGOCKD-MBD指南指出: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对于CKD1~3期成年人是适用的,对于3期以后的CKD患者,骨密度(BMD)低者应该被称为“CKD-MBD伴低BMD”。骨质疏松会导致患者出现骨骼或关节疼痛,骨折风险增加,病残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因此早期发现、积极防治CKD患者的骨质疏松,及时预测骨折风险并采取规范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