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没有治疗白癜风好点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陕西西安出土西周时期人下颌骨形态学研究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年06期杨楠 邵金陵 刘呆运
目的:了解西周时期人的下颌骨形态学特征探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下颌骨的演变趋势。方法:选取保存完整的陕西西安长安区少陵原西周墓地发掘的西周时期(距今约年前)人下颌骨标本共56例男性24例女性32例年龄为20~60岁。采用数显游标卡尺及0~°游标万能角度尺对下颌骨进行测量并对下颌骨表面各标志性结构进行观测和分析。测量结果用SP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西周时期人下颌骨的各项测量数据中除下颌角外均为男性大于女性;下颌角间宽、髁突外极间距、喙突高、下颌支宽、喙突间宽均较现代人大。结论:为人类体质学及系统的研究人下颌骨形态学的演化积累数据资料。
下颌骨是面部唯一可运动的骨其生长发育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古代人下颌骨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当时人类体质、生理状态、生活环境和文化而且也有助于认识下颌骨在人类演化中的发展变化。但由于下颌骨本身骨质相对疏松易于损坏出土后保存完整的下颌骨标本较少因此对古代人类下颌骨的研究甚少[1]。-1陕西西安长安区少陵原墓地发掘出了西周时期(距今约年前)人骨架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该时期人下颌骨的形态学研究可为人类体质学和探索下颌骨演化趋势积累数据资料。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选择西周时期人下颌骨标本共56例其中男性例女性32例年龄范围为20~60岁(年龄与性别资料均由西北大学考古系提供)。纳入标准:保存完好连续缺牙不超过3颗牙齿系死后缺失牙槽窝清晰可籍以明确生前牙齿的位置。
1.2方法
分线性测量和非线性测量2部分:①线性测量项目:下颌体长、下颌体高Ⅰ(颏孔处)、下颌体高Ⅱ(第一、第二磨牙之间)、下颌体厚Ⅰ(颏孔处)、下颌体厚Ⅱ(第一、第二磨牙之间)、下颌联合高、下颌骨弧、颏孔间宽、颏孔高度、髁颏长、下颌支高、下颌喙突高、喙突间宽、下颌支宽、下颌切迹宽、下颌切迹深、髁突前后径、髁突内外径、髁突内极间距、髁突外极间距、下颌角角度、下颌角间宽、下牙弓宽、尖牙宽。②非线性测量项目:颏孔形态、颏孔位置、颏孔副孔出现率、下牙弓形态、下颌骨性隆起。
测量项目、测量方法主要依据《人体骨骼测量方法》(吴汝康年)及《人体测量手册》(邵象清年)。用上海量具刃具厂生产的0~°游标万能角度尺(精确到5′)测量下颌角其余项目用桂林广陆数字测控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细尖爪数显卡尺(精确到0.01mm)集中时间进行测量。每个样本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数据以x﹣±s表示所有的数据都经过SPS13.0进行统计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检验。
2结 果
2.1线性测量
结果见表1。
通过对下颌骨三维数据的精确测量发现除下颌角外其余项目均是男性大于女性。下颌体长、下颌体高、下颌体厚、下颌联合高、下颌角角度和髁突前后径男女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颏孔高度、下颌骨弧、下颌支高、喙突高、下颌支宽和髁突内外径男女之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
2.2非线性测量
项目见表2~5。
男性和女性颏孔形状均以卵圆形和圆形居多左右侧分布及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颏孔位于第二前磨牙下方居多性别之间颏孔位置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颏孔副孔的出现男性标本中3例1个副孔、2例1个副孔、1例3个副孔;女性标本中2例1个副孔、1例2个副孔、未见3个副孔。左右侧分布及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无论男性和女性下牙弓形态均以椭圆形居多其次是尖圆形和方圆形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标本中有12例出现下颌骨性隆起(图1)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按轻中重度分级:轻度2例中度3例重度7例。
3讨 论
本研究报道了距今多年前西周时期人下颌骨形态学的特点。标本中男性下颌骨较大、较重下颌体较高下颌支较宽下颌角区较粗糙髁突较粗大而女性则正好相反。线性测量结果(表1)除下颌角外其余项目均是男性大于女性。下颌体长、下颌体高、下颌体厚、下颌联合高、下颌角角度和髁突前后径男女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颏孔高度、下颌骨弧、下颌支高喙突高下颌支宽和髁突内外径男女之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①0.01)。这与李霞报告的新石器时代人下颌骨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与现代人下颌骨数据相比∶下颌角间宽、髁突外极间距、喙突高、下颌支宽、喙突间宽均较现代人大;测量结果中男性下颌角为.83°±°女性为.61°±5.09°略大于新石器时代人下颌角测量值(男为.21°±6.17°女为.58°±°)。与现代人下颌角测量值相近(男性.9°±5.21°女性°±4.68°。
从线性测量结果可以看出下颌骨整体呈退化趋势这可能与农业的发展、食物加工方式的进步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关。西周时期为混合经济时期即狩猎型经济和农业型经济并存出现了金属农具农业型经济已开始成为主导。这一时期人的饮食结构表现为细软食物比例加大肉食类食物相对减少导致了口腔负荷减少因而限制了颌骨的充分发育形成咀嚼器官日趋退化的遗传倾向。
由于非线性测量性状为遗传性状不受年龄影响对说明各人种群体的体质特征有一定意义。颏孔位置与下颌牙根的关系随人种的不同有所变异。对现代人的颏孔与下颌牙齿位置关系国内已有不少学者报告。但有关古人下颌骨颏孔与牙齿位置关系的资料很少。李霞[1]报道新石器时代人颏孔位于第二前磨牙下方者最多占48.7%其次是位于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者占34.2%;位于第一、二前磨牙之间者较少占17.1%;未发现颏孔位于第一磨牙下方者。本研究也发现颏孔位于第二前磨牙下方者最多占52.7%其次是位于第一前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占25.9%位于第一前磨牙下方和第一磨牙下方的比较少分别为7.1%和5.4%。此结果与文献[2]报道的现代牙槽骨最终导致了继发性的骨质隆起[5-6]。本研究中有7例隆起十分明显几乎占据了整个下颌骨舌侧面骨嵴较粗壮该结构的出现可能由于食物加工不发达食物粗糙咀嚼压力较大所导致骨的增生。
综上所述对西周人下颌骨形态学的研究可以提供西周时期人的体质特征等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的下颌骨各项测量数据可以为人类体质学和进一步研究人类下颌骨演化积累数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