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们买了18款耳机,来跟大家一起看一下,无线耳机到底怎么选?
大家好,拖了这么久,实在抱歉,这次我们去了实验室,跟设计师学习了人体工程学,还做了细胞培养,请了专业的耳鼻喉医生,甚至扛着机器去马路上拍摄。要说的太多了,文章确实有一点长,如果你只想知道结果,可以跳到产品推荐。好了,话不多说,我们直接开始吧。
01
开场
「形式追随功能。」
是19世纪著名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对设计的主张。也就是产品外观的形状,应该和内部结构的形状相契合,做到不浪费空间和材料。
在消费电子领域,最好的例子,就是对空间和形态,要求极为苛刻的真无线耳机,他们的外观,就是对内部结构和功能最好的解释。
如果我们把这次横评的18款耳机放在一起,去掉颜色,抹除细节,就会发现他们只剩两种形状,杆状和豆状。不同形状背后,是他们所服务的功能。
比如声阔和万魔,之所以做成豆状,是为了音质考虑。
喇叭的大小,决定了低音。无论是增加个数,还是尺寸,都会以圆形朝着横向或者纵向扩张。如果再延伸出一个杆,就会头重脚轻,为了兼顾美观,就只能把所有元器件挤到一起,形成豆状。像森海、BO、JBL这样的音质大厂,都选的是豆状。
手机厂商做耳机,通常会选择质量更轻、通话更好的杆状。杆的底部,一定有一个小孔,里面是麦克风。伸出来的杆,是为了收音效果更好。
所以我们挑耳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如果说音质、降噪、通话都是0,那舒适度就是赋予他们意义的1。
02
舒适度
我们拆开一个有线耳机,内部结构很简单,零件一只手都数的出来。而这是无线耳机的拆开的样子。真无线耳机,看起来只是把线剪掉了,却增加了电池、蓝牙模块、麦克风等等元器件,结果就是体积变大,重量翻倍。没有线的束缚,我们反而习惯长时间不摘耳机。更大的体积和重量,面临的反而是更长的使用时间,所以真无线耳机的舒适度才变得这么重要。
耳机肯定是越轻越舒服,因此,我们拿到18款耳机的第一时间,先给他们上称。
最轻的是已经上市了两年的AirPods2,只有4g,当然,这也是5年前发布的AirPods一代的重量,要知道,AirPods已经5岁了,这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出道即巅峰。
最重的是发布不久的Bose,8.5g。W51是入耳式里最轻的,4.1g,怎么做到的呢?把电池做到最小,单次续航只有3.5小时。
舒适度很主观,我又让十几个同事试戴了一下,大部分人的结论是:半入耳好于入耳好于豆状。也基本符合重量的分布。
但在他们试用的时候,我还是听到了一些,超出这个框架之外的声音。
比如说,最重的Bose,舒适度反而挺不错的。相反,虽然是半入耳,很多人都觉得一加没那么舒服,三星的BudsLive也有点撑耳朵。同样是入耳式耳机,FreeBudsPro就舒服一点,但运动的时候比较容易送,小米Air2Pro也比较容易松动。
有了小差异,也有了大原则,已经可以给一个经常被提到的结论:因为每个人的耳朵不一样,舒适度就是见仁见智的。这句话有用吗?肯定有用,但也是一句有用的废话。
它的潜台词就是:戴着舒服,就是耳机设计的好,戴着不舒服,就是你耳朵不行。这不仅对大家选购没有任何意义,还把厂家设计的责任,推到了消费者身上。
那到底该怎么评价舒适度呢?
为了搞清楚耳机在耳朵里是怎么受力的,我们3D打印了很多耳朵模型。我又想到了电视剧里,刑侦经常用到的血液鲁米诺反应,同样的思路,用荧光粉涂抹耳机的表面,戴上耳朵模型,就能看到耳机和耳朵是如何接触受力的。
我们发现,耳机主要用到耳朵的三个部位的力,耳道的的压力,耳屏向内的力,以及对耳屏的稳固性。就是这三个点的力,在对抗耳机向下的重力。
耳机的杆,恰好穿过耳屏间切迹,这三个点,组成的结构异常稳固,到底有多稳呢?在EarPods下面挂个iPhone12,完全没问题,我们再试试,挂个12ProMax……
所以,重要的不是耳机的重量,而是耳机的重心。道理很简单,我们去拿一根棍子,最省力的方式,一定是拿在它的重心点上。耳朵去固定耳机,最省力的方法,就让耳机的重心,尽可能接近这三个点。像AirPods、OPPO、华为,这类的杆状耳机,重量主要在耳机头上,重心就更靠近这三个点。
大部分豆状耳机,重心点都跑到了耳廓外面了,就只能加耳撑去额外固定耳机,比较典型的是Bose、声阔和万魔。豆状里做的比较好的是三星,重量和体积都保持的很好,重心也在耳廓之内。
评价一款耳机的外型,除了要看舒适度,还要看稳固性和容错率。
受力越小越的确越舒服,但也越容易掉,甚至戴不上,也就是稳固性不足。关乎你跑步的时候,这个耳机容不容易松动。
舒适度和稳固性几乎是此消彼长的,但天平的两端,还存在着两条红线,关乎你能不能戴这款耳机,如果把舒适度做到极致,可能太松,就戴不上,如果稳固性做的很强,就可能会戴着疼。也就是容错率。
《三体》中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用大理石做一张床,使人躺上去感觉像席梦思一样柔软?答案是,把大理石表面挖出一个与人的身体背部一模一样形状的坑。
同样,按照你的耳朵形状倒模出来的耳机,对你是最舒服的,但对其他人来说,就是灾难。
所以,厂商的目的,不是让你一个人戴着特别特别舒服,而是让戴着不舒服的人尽可能变少,这就是耳机的容错率。
这就需要大量耳道数据,作为支撑了。有大量耳道数据的公司并不多,苹果就是其中之一,不仅苹果自己公开说过,其他厂商也侧面表示,苹果的数据确实也挺准确的。
所以,评价一款耳机的外型,除了要看舒适度,还要看稳固性和容错率。
我们回到耳朵上的三个支撑点:耳道、耳屏、对耳屏,当耳机接触他们时,每个点的舒适度、稳固性和容错率,又各不相同。就拿半入耳式耳机来说,之所以舒服,就是去掉了舒适度最低的,耳道的支撑,同时放弃掉的是一部分稳固性和容错率。
这就导致了,AirPods这类半入耳式耳机,有两个经典的现象,一个是,跑步的时候,耳机松动的比较快,需要经常去扶耳机。
这就是稳固性不足。另一个,大部分人觉得AirPods舒服,是因为没有耳塞对耳朵的压迫,还有一部分人戴着疼,小部分人觉得根本戴不上。这就是放弃部分容错率的代价。
入耳式耳机多了对耳道挤压,是最不舒服的,但可换耳塞的容错率很高,几乎能适应所有人。
到这里,我们还是很难单纯给出每款耳机舒适度的排名,但因为舒适度和稳固性的此消彼长,其实可以把这些耳机放在我们的天平上。当我们做好这个图的时候,发现很难衡量那种舒适度高,稳固性也高的耳机。如果把天平的中心当做原点,折叠整个杠杆,以稳固性为横轴,舒适度为纵轴,就能清晰的描述每款耳机的舒适度和稳固性了。
但到这里,其实我们还遗忘了一点,容错率,再画一条Z轴作为容错率,一款耳机外观的所有答案,都落在了这个三维空间之中。
有了这张图,我们就能很清楚的看到,每款耳机外观的各项参数了。
Bose的舒适度不错,因为它找到了三个最佳支撑点之外的第四个点,也就是标志性鲨鱼鳍的作用。而其他家的耳撑,没有Bose那么合理。因为Bose已经注册了耳朵上的某些部位,一旦设计的耳机触碰到这个部位,就算是侵犯专利了。
小米和华为的稳固性相对低一些,我们把耳机转到这个角度,这里的凹槽,是为了给对耳屏留出位置,把耳机裹住。所有耳机都在这里有凹陷,除了小米Air2Pro,为了装下12mm的发声单元,几乎放弃了对耳屏这个支撑点,就很容易掉。有些人的对耳屏和耳屏不够突出,起不到支撑作用,戴小米就非常容易掉,相反,多一个支撑点的Bose就是比较好的选择。
我们再转一个角度,这里的弧度,是耳屏的位置,对比华为和苹果,它相对更平坦,稳固性低,但舒适度高。半入耳的BudsLive耳屏处的弧度更陡,的确会更撑耳朵,但是加入耳撑去固定耳机,是半入耳式里,运动最不容易掉的一个。一加是因为耳机头更大更尖,牺牲了一部分舒适度和容错率,换了稳固性。
舒适度最好的是AirPods,但相应的,它的稳固性和容错率没那么好。入耳式的AirPodsPro恰好相反,和EncoX一样,属于这三项比较平衡的。
03
音质
谈到音质,厂商宣传笔墨最多的就是发声单元,比如液晶振膜、平面振膜、同轴圈铁结构……我们也想看看,这些不同的振膜,到底有什么差别,所以,我们对这些耳机进行了拆解,当然像AirPods这种卖的比较贵的,就不拆了。
振膜越大越好。但是,把这些振膜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几十块的QCY用的是13mm的大振膜,一两千的耳机,用的却是不到10mm的小振膜,为什么呢?因为喇叭的价格,本身就不高,几块钱,甚至几毛钱,就能买到一个大振膜的扬声器。
所以,大不是门槛,材质才是。不同的工艺和材质,就变成了宣传页里看不懂的词汇,普通用户,一不懂材料学,二对单元大小没什么概念,除了能看出来你挺努力的之外,剩下的就是懵逼。
我先来帮大家翻译一下:LCP液晶高分子振膜,就是一种比较硬的塑料,TPU复合石墨烯振膜,加了石墨烯的塑料,钛复合动圈,加了金属的塑料,高灵敏度振膜,振膜可能比较小,容易推吧。
还是不开玩笑了。塑料不代表廉价,更不代表没有技术含量,是因为塑料确实很适合做振膜。振膜要推起来省力,首先要求轻,并且推起来不能有多余的振动,就是要求硬,这在自然界里,是天然相悖的。像什么LCP液晶高分子、复合石墨烯等等,就是在试图把又轻又柔软的塑料,做的更硬。
但再硬的塑料,也没有金属硬,音圈推动振膜的时候,中间和边缘的运动是不同步的,为了让整个振膜被推动时受力均匀,受推力的中心部位,有的耳机就会用金属代替,而为了保证边缘不产生多余的形变,加入花纹的同时,也会有一圈金属圈加固。
振膜的确是越大越好,低频下潜就会更低,但也需要更大的推力,非常考验音圈和磁铁的设计。小振膜也并非一无是处,毕竟振膜的追求之一就是轻,瞬态响应更快,高频更有优势。
所以,振膜只有5mm的小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差,14mm的vivo,也并没有那么好。
一个单元确实难以兼顾所有频段,声阔和万魔在动圈之外,还加了一个动铁单元,弥补动圈的高频不足。代价就是体积变大。OPPO的平面振膜源于自家以前的头戴,形状更适合耳机,整机体积保持的很好。在双单元耳机里,做到了最轻的4.9g。即便放到整个入耳式耳机里,也是第二轻的。最神奇的是三星的双单元,看起来是两个动铁,实际上是把动圈做成了方形。
振膜的尺寸和材料很重要,但也不必迷信,毕竟音质是个综合题,腔体设计、音圈尺寸、磁铁等等都会影响音质。
如果你像我一样无聊,看完所有耳机的产品页,你就会发现,无论多少钱的耳机,大家对音质的描述,都是类似的,比如说:三频均衡、声场开阔、动态十足等等……一两千的耳机这么写,十几块的耳机,也敢这么写。
标准的的不统一,才是造成玄学最大的根源。
你没有办法在宣传页里,根据他们的描述,获取这款耳机音质的实际表现,除了文采。
音质非常主观,所以,另一个宣传套路就是大师调音,像是万魔的格莱美大师调音、OPPO的丹拿调音、小米的格莱美……
哎,等一下,这个大师怎么有点眼熟?小米的耳机基本都是万魔代工的,共用一个大师调音也算正常。这些大师都有两个特征,一个是资历很高,另一个是年龄很高。
所以,也不必迷信,大师调音未必代表声音更好听。
那我们到底能信什么呢?能信的就是频响曲线、谐波失真这些客观参数,这些数据厂商有吗?一定有,但为什么不放呢?大概是是担心大家看不懂。确实,音质的形容词我确实是看懂了,但看不出好坏呀。
我们还是去到了实验室,测了这18款耳机的频响、失真等等参数。
耳机的标准频响,通常会在低频和3kHz有凸起。具体原因,大家可以参声阔评测里的解释。
元以下没有音质特别出色的,比较推荐的是漫步者,音质还不错,但有比较明显的底噪,W51在中频有下凹,很多的乐器和人声,都集中在这个部分。
半入耳的一加,低频之所以没有衰减,上面也提到过,耳机头大了一圈,对我们测试的人工耳堵得比较严实。
vivoHz以下的人声基频,以及一些大鼓的声音,表现一般,大尺寸的振膜,并没驾驭的很好。价格最低的QCY,也是同样的问题。
-,推荐三星的两款,尤其是Buds+,低频量足,像是男低音、鼓这样的声音,会比较饱满,中高频也相对标准。
EncoX的平面振膜的确给高频带来了优势,但有点优势过头了,打击乐和女声,会有些尖锐。
小米和万魔虽说是同一个大师调校的,但实际风格,小米的中高频会差一点。万魔听歌也会有轻微的底噪。
以上的音质都不会太差。FreeBudsPro很难完全堵住耳朵,低频就会有衰减。大家可以通过换耳套来规避。两款AirPods大家都说是白开水,但整体曲线还是挺标准的。
04
码率
蓝牙耳机的音质,被诟病最多的就是码率。
目前蓝牙耳机的码率是多少呢?最高的多,最低的才。距离「无损」还差很远。用高通蓝牙芯片的耳机,可以独占aptX。
盛微(Savitech)研发的高码率LHDC,对芯片没有特别要求,但需要授权费。出现在TWS耳机上,其实已经是第三代了,前两代由于封包模式和帧长,延迟特别大。
经过了和华为、小米、OPPO这样国内大厂的联合研发,现在TWS上的LHDC改善了延迟问题,码率在左右。小米和OPPO的耳机已经用上了。
SBC和AAC,基本每款耳机都支持。
索尼的LDAC,目前还没有应用在TWS耳机上,一方面是索尼的授权费还是比较贵的,每个芯片大概0.5美金。另外一个原因,对于接触人体的设备,SAR规定了传输功率的上限,所以,几乎很少有超过以上的码率的。
但到底多少码率才算够用呢?我们说了不算,网上那些老烧说了也不算,你自己说了算。
到这里,你以为你看的是一个评测,其实刚刚参与了一个几十万人的大型盲测,之前的十几分钟,每两分钟,码率就会变一次。受限于平台,B站帮大家降低了难度,只有32、64、这3种码率。
欢迎大家把答案打在公屏上,我们会在一周后公布。当然,因为平台限制,这个测试很不严谨,大家可以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