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松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易筋经五式倒拽九牛尾势 [复制链接]

1#

(制图:吕智程,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适宜人群

习练本招式有助于改善水肿、消化不良、身体瘦弱、便秘、痢疾、尿频及周身不明原因疼痛、退行性膝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状。

两骽后伸前屈,小腹运气空松。

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后腿伸直前腿屈,小腹运气多宽松。

力气集中在上肢,双眼注意看双拳。

本招重点锻炼经筋

足太阴经筋

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胫骨内髁部),向上沿着大腿内侧,结于股前,会聚于阴器部;向上到腹部,结于脐,再沿着腹内结于肋骨,散布到胸中,在内的经筋则附着于脊旁。

本招式能够调理足太阴脾经,经常习练可以对脾、胃、心、肺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

相关经筋疾病

足大趾支撑不舒适;内踝疼痛转筋;膝痛;阴部扭转疼痛;胸部及脊柱疼痛。

预备式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溦屈,调整呼吸,凝神静气,排除杂念。

倒拉牛尾

左脚向左前方跨一大步,右腿伸直,后脚脚尖内扣。

左手向前,屈肘,掌心与眼相平,五指撮拔,动作要有挽着牛尾巴向后倒拉的味道,意识集中在掌心。

右手反向背后抄,手型与左手相同,掌心向上,手臂伸直于体侧。

动作要领

两腿前弓后箭,前肘微屈,拳向外旋,高不过眉,肘不过膝,膝不过足。

后肘微屈,拳向内旋,两臂作螺旋使劲。

倒曳九牛尾桩

吸气时,两手臂向后拽,头部向前牵,大腿内侧及下腹部用暗劲,感觉大腿内侧及下腹部被上身牵引着;呼气时,全身放松。保持三个呼吸以上。

动作要领

上体一定要保持中正。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脊柱挺直。从头顶、躯干到尾椎始终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不可前俯后仰,左右歪斜,松腰松胯,沉裆敛臀。这种正直又被称为斜中育正。心念始终集中于双手之上相互贯通。同时保持双手运动路线呈一条直线,加强意识感知,模拟拖拉重物时的真实感。维持动作美观,加强功效。

结束式

调呼吸后,慢慢呼气,左手放下,左脚收回,两手自然置于体侧。

小编说

本招式主要作用于中焦,上体转动幅度较大,使肝、胆、脾、胃等脏器受到柔和的自我按摩,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通过四肢协调活动,改善血液循环和加强四肢肌肉力量;通过腰的扭动可以刺激背部夹脊穴、肺俞穴、心俞穴,起到调理心肺的作用。

练功功解

两臂螺旋用力对于上肢的三条阴经起到良性的刺激,符合本经属脾络胃,与心、肺有直接联系的经络特点。可以有效刺激足太阴经筋,进而对于足太阴经脉起到良性调节。同时,于腹部的脏腑也可以起到一个按摩的作用,从而改善脏腑的功能。

足太阴经筋分布在足大趾、下肢内侧前缘及胸腹部。常练此动作,可使足太阴经筋循行部位有通畅感。

养生之道

已时脾经旺,血足身体强

本招式可以调理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在已时(9点~11点)经气流注最旺,是调养脾经的最佳时机。我们早晨吃过的食物在巳时开始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饮食经过胃肠消化后产生的精华所在,它是经过脾脏助化形成的,然后又通过脾脏输送到全身各处。

唐代孙思邈提出:“饭后即自以热手摩腹”,既吃饭以后,将手搓热,于上腹部,按顺时针方向环转推摩,自上而下,自左而右,可连续二三十次不等。法可促进胃肠消化功能,有利于腹腔血液循环,只要持之以恒,对脾的运化功能有益。

心理剖析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在脏为脾…其志为思,思伤脾”,思虑过度,暗耗阴血,必损脾阴。此段文字说明,脾在情志上属于思,过度的思考会伤害到脾,临床上牵涉到两个脏,心和脾,连起来叫做“心脾两虚”。

本经代表着对他人情绪的感觉,与对外界事物的接纳能力。

如果安详,脾气好,有耐心对待人和事,说明脾气正常。

如果看什么都烦厌,喜欢发脾气,没耐心,无爱心说明脾气阳实。

如果终日胡思乱想,心事重重,身心沉重,喜欢睡懒觉,而且梦比较多,代表脾气阴虚。

本招式问答

问题一:何谓“脾虚”?

回答: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虚是中国传统医学术语。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