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冬季治疗白癜风 http://www.ykhongye.com/m/书画事,须深山中,松涛云影中挥洒,乃为愉快,安可得乎?——王铎
我无他望,所期后日史上,好书数行也。——王铎
王觉斯字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倪后瞻《书法秘诀》
从以上三段文字,可以明显看出王铎自始至终有着伟大的书法理想,其日常的书写,每时每刻都在践行着其临创即时转换之路。纵观之,可以说,不需等到“五百年后言自公”,时至今日,已是获誉多多,足以证明他在书史上的地位。
不论是“有明书法推第一”,还是“后王胜先王”,抑或“明季书坛中兴之主”,都可谓的论。这位有着跌宕人生的书家,虽半生备受心理煎熬、饱受非议,但从其留存的大量墨迹所显示出的艺术高度而言,都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其乃中国书法史上标杆式的人物。尤其是他的草书,更是“自唐怀素后第一人”,站在艺术的立场,值得深入研究。
王铎一生酷爱杜甫诗,所书《杜律诗卷》堪称其草书代表作,全面显示出王铎草书所具有的艺术特质,在熟练与变化中达到了丰富与和谐,在其书法风格的锤炼方面,可谓炉火纯青。可以说,此作好书岂止数行?行行皆妙!即使我们置身“深山中松涛云影”之情境,亦未必能复制如此佳构。沉浸字里行间,似乎能看到王铎那种书写的自信与从容,感觉到无法有法的大气与自然。无论从一点一拂的细节,还是字里行间的营构,都与王氏其他草书作品拉开了一定距离,堪称不朽之作。
在这里,笔者试着从不同角度再行观察体悟,去努力还原书写的运动时空,一并体味笔墨氤氲带来的满纸云烟。
一、用笔特点
用笔是成就王铎草书风格的关键,这件杰作上承“二王”,但又增加了非常丰富的艺术要素,在整体的顿挫中形成了自成一家的节奏感。回环中不乏灵动,既显洒脱率意,又具一招一式,达成了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完美统一。
(一)尤其重视起笔,从不一带而过,或许可以理解为源自楷书意识的嵌入,也可理解为节奏的调节及与具体书写运动的契合。在此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改变行笔方向来体现起笔意识。本来可以一带而过的两个笔画,以省略第二笔的起笔最为常见。在其作品中,很多字内笔画的承接是在实连之中改变方向,从而使字的行笔有了丰富的变化。如“倚”字(见图一)左部收笔连接上部之横,其间虽然没有明显的顿笔(这也是自然书写之体现),但方向感却明显改变。这种运笔之法,在字中的主要作用就是骨力之用。此外,“泪”字(见图二)中的运笔于此亦有体现。
图一图二
二是顿挫之后中锋挑出。这种运笔方法在颜真卿楷书“点”的书写中存在。按照正常的书写范式,往往在点的基本顿笔完成后,铺毫之际直接侧锋推出,而王铎则运笔求厚重,重按后笔管接近直立,再从中间挑出,沉稳又不乏灵动,这在其多数左点之中普遍运用,如“木”“吟”“薄”“蓬”等字(见图三)。
图三
三是顿挫之后翻笔前行。米芾善用锋之八面,王铎当深受启发,在顿挫之后多用笔以翻折,如“窗”字(见图四)左部两竖的收笔,方折果断有力,具体的笔墨效果则是重叠。其他如“随”“尘”(见图五)的左下等,都是用锋的另一面前行,既有方笔之效,又充分利用锋面,这也是融合墨法的方式之一。
图四图五
四是行笔过程中垂直方向的用力衔接。一般而言,笔画纵横回环之中,纸面上的受力多是均匀的,诸如怀素《自叙帖》等,这是快速书写加之笔势贯通的必然。但王铎的奇绝之处在于,他会在笔锋运动中巧妙地把握时机,从而使用笔有了明显的轻重转换。如“游子”之“子”(见图六)中间用笔,明显地多了一个顿笔,圆中见方,堪称妙绝。
图六
此种用笔亦可谓独创,这需要机敏的手段,前行中随时调控关键点。再比如“飘”字(见图七)的第四笔,由几个接近竖向形态的笔画连接构成,既见方圆之变,又有快慢之分,但却不见分离,最终连为一体。可以说,只有经过反复且长期的笔墨锤炼,方至此高超境界。
图七
五是在上下连续书写中保持笔画的独立意识,这也是其有着严谨草书法则的体现。在“多少”二字中(见图八),下字“少”承上而书,并不是直接下行,而是先向左收再顺势转向稍右的起笔,这一动作并非多余,而是草法之必需,尤其是在上下“一笔书”的情况下,重视起笔的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图八
(二)极其注重线条的层次感,主要表现在用笔的轻重对比关系上。
从全篇的重处来看,则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即重处为重新蘸墨处,这也是极为自然的书写状态,墨色晕染成为块面感觉。由此也就决定了字径不宜写大,笔画不宜写长。所以,凡是重处笔画都较紧凑,如“悲”“老”“谷”“五”“山”“兵”等字(见图九),可喻为一首交响乐里的重音,把控了全局的节奏,每次重新蘸墨就是一个乐句的开始。
图九
从轻处来看,也与用墨相关,往往在枯笔处变细,这也是保证线质的基本方法。此时若一味铺毫书写,则笔锋易散。另外,在几处上下连带中,即使是实笔画,也并没有影响单字认读。其中还有几处最为纤细的用笔,如“僧房”二字(见图十)的起笔,虽略显单薄,但亦可认为是有意进行的轻重对比。
图十
另外,在作品中有几处极为大胆的“瞒天过海式”细线,这是因为上字收笔位于字的最右上角,而又需要承接笔势,所以就见到如“交地”“成翁”“残数”等二字(见图十一)的“诡异”连接。这在历代其他经典草书中,实不多见,王铎的胆魄于此可见一斑。这是一条上下极其轻盈但又沉实的线,非数年笔墨功夫难以企及,其妙就妙在形成了一种纵贯之势、一种洒脱风流。即使在书写瞬间,也有对轻重与弧度等细节的敏锐调控,当然这也与其先行营造出较大的空间有所关联,令人击节。
图十一
(三)在看似随性的多个运笔方向中,实际又有着较好的秩序感,这也是维持总体审美基调的重要因素。
从横向来看,有着或平或斜的变化,但总体基本平行,即由左下向右上稍斜取势,只是随着轻重、弧度以及连带而避免了过于雷同。而弧度的出现也是笔锋随手腕自然运动的必然结果,由此也波及结构呈现左低右高之形,这在本文后面会论及。
从竖向来看,则有着明显的欹侧变化。左侧右斜之中,有时为维持单字的平衡,有时为了上下字的轴线过渡,有时为了单行摆动的需要,总之,把竖向笔画放在了字的上下及单行、全篇的总体布局之中,看似随意,实则颇具匠心。以“任随转”三字(见图十二)为例,左侧三条竖向笔画有着明显不同,加之上下合理承接,使三字浑然一体且极富美感。
图十二
在全面观察中,不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