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意识提高以后,很多人都知道定期体检,通常会做尿常规、血常规、B超等项目,但是很少有人会做骨密度检查。其实,50岁以后骨量加速流失,检查骨密度很有必要,知道自己的骨密度是否符合标准,才能根据结果适当补充,预防骨质疏松。
患者检查过骨密度后可以得到一个数值,数值在1个标准差内说明骨密度正常,希望你继续保持。数值在1至2个标准差之间,说明骨量正在流失,属于低骨密度,需要尽快养骨。数值低于2.5个标准值就说明已经患上了骨质疏松症,要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为什么骨密度会降低?
骨密度降低是自然规律,随着年龄增长必然要发生的变化。进入50岁以后,女性骨密度下降的速度明显快于男性,这是因为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大幅度下降,骨骼吸收钙的能力下降,流失的速度加快,导致入不敷出,骨骼内的钙质越来越少,年纪越大,骨量丢失得越多。此外,不良的生活、饮食方式也会加快骨量流失,比如说抽烟喝酒、缺乏运动、长期生病卧床等等。
一般来说人到30岁达到骨量最高值,等到50岁过后骨量逐渐下降,患者在这个时期内就要积极预防骨质疏松,防止出现关节疼痛、驼背、骨折等情况。
如何增强骨密度?
01不仅要补钙,还要补充维生素D
钙元素是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骨骼的硬度和密度,很多人都知道要多补钙,因此每天大量吃豆制品、喝牛奶,但是光补钙还是不够的,中老年人对钙质的吸收能力有限,还需要补充维生素D和其他矿物质,帮助钙质吸收、利用。维生素D可以帮助钙质转化成更容易被人体吸收的活性成分,可以从食物中获取,也可以从药物中补充。如果属于低骨密度建议通过食疗慢慢补充,若是已经患上骨质疏松症,建议尽快服用钙片和维生素片。
02加强体育锻炼,但是要适度
很多人觉得养骨就是要多吃补钙的食物然后少运动,注意保护关节,恰恰相反,养骨应该要适当运动,比如说慢跑、骑单车、打太极、跳绳等等,这些运动都对骨骼有帮助。研究发现,运动可以刺激骨密度增加,促进骨细胞分裂重建结构。但是患者不能一味的选择负重和攀爬,若是运动量控制得不好,反而会减少骨密度。只有通过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才能帮助肌肉增长,预防骨质疏松。
03补充蛋白质,但是没有必要选择蛋白粉
蛋白质是细胞和组织的成分,参与机体生命活动,它属于有机大分子,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体。蛋白质占人体体积的20%,更是占了骨骼的50%,也就是说饮食中蛋白质含量高低决定着骨骼健康。如果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骨骼健康也会受到影响,患上骨质疏松症的机率明显提高。因此,只有摄入足够多的蛋白质才能保证骨骼健康,患者平时应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充分摄取营养成分。很多人认为吃蛋白粉可以更快地补充蛋白质,但是骨科医生却不建议额外补充蛋白粉,因为只要正常饮食人体就不会缺乏蛋白质,过度摄入身体反而吸收不了。
04注意控制体重,但是不能太瘦
我们知道身体过于肥胖会给骨骼带来巨大压力,膝关节和踝关节要承受更多的重量,因此很多超重的中老年人都想方设法减肥,但是体重过轻也不好,对于更年期妇女来说,身材过瘦是骨密度降低的主要因素,会增加骨折、驼背、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患上关节炎的概率也会变大。因此,中老年人控制体重是一门学问,不能过重也不能过轻,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保护骨骼健康。
骨科医生提醒大家,中老年人过了50岁以后一定要重视骨骼健康,至少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随时了解自己的骨骼情况,发现有骨质疏松迹象时尽快防治,同时还要在饮食上多下功夫,及时补充多种营养元素,最好每天都能抽出时间锻炼身体,增强关节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