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常发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是一种全身性骨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骨折的风险升高。
近年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数量增加,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的高龄患者也越来越多。
而一旦发生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并且大部分患者会遗留长期的不可恢复的行动障碍,甚至导致患者的死亡率升高。因此,骨质疏松患者及高危人群有效正确的防治措施显得格外重要。
在骨质疏松的防治中,维生素D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维生素D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和肾脏对钙的吸收——血清25(OH)D(维生素D在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水平每提升10ng/mL,钙吸收率增加约12%;达到32ng/mL,钙吸收率约38%,因此血清25(OH)D大于30ng/mL能够维持血钙水平,为骨矿化提供原料,对骨骼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维生素D同时还可以直接作用于骨细胞,调节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活性,影响骨重塑过程。
在年发布的《AACE/ACE临床实践指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中提示检测骨质疏松患者体内25(OH)D的含量;建议将骨质疏松患者血清内25(OH)D含量维持在30ng/mL至50ng/mL之间,并在必要的情况下补充维生素D以维持较优的25(OH)D水平。
综上所述,维生素D能够调控钙的吸收以及调节成骨细胞以及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使骨量增加,有效缓解并治疗骨质疏松。因此,对于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以及骨质疏松患者而言,维持足够的维生素D含量是十足重要的。
以下为补充维生素D的一些建议:
1、增加海鱼、脱脂牛奶等优质维生素D来源食物的摄入。
维生素D3主要存在于海鱼、动物肝脏、蛋黄和瘦肉、脱脂牛奶、鱼肝油、乳酪、坚果和海产品中,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增加此类食物的摄入量,可有效补充维生素D。但需注意,骨质疏松高危人群及患者可能伴随有其它功能的衰退,摄入过多动物肝脏类食物可能会产生其它不良反应。
2、适当晒太阳。
维生素D除了通过饮食来源之外,还可通过阳光或紫外光照射下使维生素D原经光化学反应可转化成维生素D,从而自身产生维生素D。因此骨质疏松高危人群及患者应在上午到下午之间,选择合适的阳光照射,同时也须注意防止强光晒伤。
3、根据医嘱服用钙维生素D片
维生素D缺乏的骨质疏松高危人群及患者可根据医生的医嘱服用相应的补充维生素D及钙的药品如钙维生素D片等。不可自行购买服用,以防止维生素D含量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带来损害。
原创:曾嘉旭医生
审核:王海彬教授
文章所属:王海彬教授团队,转发请标明出处。
参考文献:
[1]李恒,张凯,王毅.维生素D在骨质疏松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刘程俊,杨立明,谢直跃,张宇,顾祖超.骨质疏松高危人群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骨折风险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