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概述
骨质疏松症(即多孔性骨头)使患者骨骼变得脆弱,以至于类似弯腰、咳嗽这样轻微的受压都能引起骨折(多发生于脊椎、髋骨、腕关节)。多数情况下,当骨骼中钙、磷及其它矿物质含量低时,骨骼会变得脆弱。这种病通常被认为是女性多发病症,但实际上男性患者也很多,甚至儿童也有患病的可能。幸运的是,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办法使骨骼保持健康、结实。
骨质疏松症状
骨质疏松症早期,患者通常不会疼痛或没有症状。然而,一旦由于骨质疏松症使得骨骼变弱,就可能会出现症状,包括:
背痛:如果脊柱骨折或断裂,背痛可能会很严重。
渐渐地身高会降低,同时伴有驼背现象。
脊椎、腕骨、髋骨或其它骨头出现骨折。
骨质疏松病因
骨骼力量取决于骨骼大小和密度,而骨密度取决于骨骼中钙、磷及其它矿物质含量。当骨骼中矿物质含量少于正常值时,就会变得不牢固,最终失去内部支撑结构。
骨骼在不停地变化,新骨骼长出旧骨骼消耗,这种过程称为骨骼再生。骨骼再生周期大约需要2~3个月。年轻时,骨骼新生的速度比消耗的速度快,因此骨骼质量不断增加。在35岁左右时,骨骼质量达到顶峰。之后,骨骼再生还会继续,但是,骨骼消耗开始比骨骼再生要快。女性到了更年期,其体内雌性激素下降,使得骨质疏松急剧增加。尽管导致妇女骨质疏松有很多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更年期内雌性激素的减少。
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与其在25到35岁之间获得的骨量(即峰骨量),以及随后骨量减少速度有关。峰骨量越高,则“库存”骨量越大,随年龄增大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就越小。日常饮食中维生素D和钙含量不足,往往导致峰骨量较低以及随后骨质减少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