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松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谈华南及附近地区的原始陶器 [复制链接]

1#

陶器的发明是古人造物活动的飞跃,制陶之前的人类造物活动是对自然的材料进行加工,制陶则表明人类已经能够通过化学方法改变自然材料的性质。陶的烧结性、不漏水、耐火烧等优良特性,大大超越了人类以往使用自然物做成的器皿的性能。陶器成为史前时期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用器。从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陶器的地带及相关的陶器遗存的特点分析入手,来揭示中国陶器的起源。

对中国陶器起源的问题,近年来由于一系列的考古新发现,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中国境内相继发现了距今约—年的陶器,将陶器起源的年代提前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的主要生活是以采集、狩猎为主,这改变了以往认为陶器的出现是源于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的传统看法。陶器的出现与人们长期的使用土器和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内使用火的经验有关。

中国境内早期陶器,以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陶器为代表。主要遗址有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早期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早期遗址、广西桂林甑皮岩第一期遗址,出土陶器的年代距今—年左右。

江西万年早期陶器

江西万年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江西万年早期陶器遗存来自于万年县大源乡境内的仙人洞和吊桶环早期两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这两处遗址地处赣东北石灰岩地区的一个东西长近4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的山间小盆地。其中仙人洞遗址位于盆地北部小河山的山脚下,是一处洞穴遗址。吊桶环则位于盆地西部一座高约60米的小山顶上,是一处岩棚遗址,二者相距约米。两处遗址皆有上下两层地层堆积,上层距今约-年,下层距今约-年。

江西仙人洞下层遗址出土的陶器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万年,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陶器遗存,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年代的陶器遗存。这项发现,对于国内乃至国际的陶器史研究具有两方面的重大影响。

一方面,传统的陶器史研究者认为中国陶器的起源,最晚在距今-年,认为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但是,江西仙人洞遗址陶器的发掘,将中国陶器起源的年代提前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通过对江西仙人洞考古遗址的研究表明,江西仙人洞陶器年代正处于末次冰期的冰盛期,当时人们的主要生活是以采集、狩猎为主,表明了人们处于釆集狩猎生活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陶器,这也改变了学界以往认为陶器是在定居生活和种植植物之后才出现的说法,说明陶器在农业出现以前一万年甚至更早就被制造和使用了。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海外学界对于中国早期的陶器也认知甚少,多数学者认为陶器起源于两河流域和埃及。距今2万年的江西仙人洞下层遗址陶器的发掘,确定了中国是世界上陶器的发源地之一,打破了传统的观念,让中国陶器艺术进入了国际视野。江西仙人洞遗址陶器的发现,是与人们长期的使用土器和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内使用火的经验有关。

湖南道县玉蟾岩早期遗址

湖南道县四面环山,地处南岭北麓山间盆地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西靠南岭山脉的都庞岭。湖南玉蟾岩遗址位于道县西北20公里寿雁镇,②该遗址出土了若干陶片,其中基本复原成型的有二件陶器,陶器的年代经碳十四等手段测定为距今10—年,是在中国发现的制造陶器的最早实物之一。

广西桂林甑皮岩第一期遗址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位于广西省桂林独山西南山脚,是一处岩洞遗址。依据遗址中出土地层和文化特征被考古学者划分为五期,时间确定为了距今-年前,其中第一期文化遗存距今约—年。在甑皮岩遗址中出土捏制和泥片贴筑的夹砂和泥质陶器残片上万件,特别是在第一期中,发现了一件捏制夹粗砂陶容器碎片,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原始的陶容器实物之一。

江西仙人洞的研究证明,采集狩猎者在开始定居生活和开始种植植物之前就己经使用陶器了。陶器的出现与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它的出现基于最原始的生活功能的需要。取暖和取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陶器的出现与人类长期对火的认识有关,早期的洞穴遗址是当地先民长期居住的地方,人们从长期使用火的过程中,认识到火可以取暖,也可以炊煮食物。对于火种的保存则需要相对密封的环境,早期人们可能是就地挖坑放置火种,并用石块等物加盖封存。在使用火、保存火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泥土经火会出现坚硬、不漏水、耐火烧等特性,产生了最初陶器烧成的经验。

"民以食为天”,对食物中能量的获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方式。我国距今年时期正处末次冰期的顶峰,当时区域食物资源的减少对人们的生存提出了挑战。火的应运使人们发生了从食生到食熟的转变,熟食比生食更容易让人们从食物和肉食中获取淀粉和能量,很快的被人们接受。熟食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转变需要相应炊煮食物的用器,因此,带有炊煮功能的陶器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仙人洞发现的陶器外部的表面有烟臭,并且有火烧的痕迹,这表明这些陶器应该是炊煮用器。最早的陶器功能可能就是炊煮器。甑皮岩第一期遗址中发现了一件破碎的捏制夹粗砂陶容器,是用于炊食的用器。

以夹砂陶为主的陶质

早期人们制作陶器的原料采用就地取土的方式。以华南地区为代表的典型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陶质是以夹砂质为主,夹砂陶质是当地就地取土的结果。如仙人洞遗址地处丘陵地带,其土质主要为含有较多的砂粒的红土。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器也主要为夹砂陶,陶质中含有粗粒的石英石。吊桶环遗址的陶片胎质也夹粗砂,有的石英粒最大径长达1.5厘米。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附近属于石灰岩地貌,大块的岩石均为方解石。因此,最初就地取土所制作的陶器含有了大量尺寸分布不均的石英、长石和方解石等。

人们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开始逐渐认识到陶质对陶器烧成的重要性,华南地区土质是带有胶性的红泥,可塑性较强,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容易烧裂。于是,人们在长期烧制夹砂陶器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有意识的孱和砂料以防止爆裂。湖南玉蟾岩早期遗址出土陶片的陶质中出现了用石英砂做孱和料的情况,这些廬和料多为粗大不均的、砸碎的石英颗粒。这可能是人们有意识的拌入陶土之中,以防止陶器在晾干和烧制过程中因升温过急而发生破裂。不断的制陶实践使人们制陶经验得以积累,人们开始主动的改变陶土的质地,有意识的对制陶原料进行初步加工,加入适当的孱和料,以防爆裂。

伴随时间的演进,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中陶器胎质中的砂粒逐渐变少且均匀,陶器的胎质变得更为致密。说明这一地区陶器的制作从最初的就地取土,开始有意识的在当地选择更为合适的土质,并对原料进行初步的处理。人们开始逐渐掌握陶质对陶器烧制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从最初的就地取土开始有意识的就地选择适当的制陶用土。华南地区早期陶器的制陶材料从简单的就地取土发展到就地选土,再进一步的有意识的对原料进行初步加工,说明人们从最初的陶器制作中逐渐认识到陶土材料的重要性。

以圜底器为主的陶器器形

华南及附近地区,以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早期、广西桂林甑皮岩第一期、湖南道县玉蟾岩早期遗存为代表的早期陶器遗存,经复原陶器的造型有圜底釜和圜底钵两种。仙人洞遗址根据出土的陶片复原的情况可以确定陶器的器形为圜底。虽无完整器形,但可推测陶器的造型为圆唇直口的圜底罐形器。湖南玉蟾岩早期遗址用陶片复原了一件圜底釜形器,造型为侈口、圆唇,斜弧壁,尖圜底。可见,这一地区最早的陶器造型是圜底器,陶器造型是以圜底为特征的。以圜底为特征的陶器造型的设计是基于实用功能进行设计的,具有炊煮功能的圜底陶器,圜形的底部可以加石块等支脚进行加薪烧火。另外,圜形的底部受热的面积较大,便于升温炊煮。

制陶工艺和装饰方式的原始性

中国早期的陶器是以实用功能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审美要求相对薄弱。中国陶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方式经过了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过程。华南地区典型遗址出土陶器尚处于陶器起源阶段,制陶技术尚处于原始阶段。陶器的成型方法较为原始,装饰粗陋。装饰往往伴随着成型工艺出现,应该还不具有审美功能,只是辅助陶器成型的手段之一。

陶器的制作工艺以手制为主。早期陶器的成型方法大体分为捏塑法、泥片接筑法、泥条叠筑法三种。捏塑是制陶的基本手法之一。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捏”上,即主要用“捏”的动作来完成器物的造型。小型陶器一般釆用捏塑法,缺点是器形不太规整,厚薄不太均匀。泥片接筑法是用长方形的泥片层层向上相粘接成型。泥条叠筑法是用泥条层层向上叠筑成型,早期的陶器制作尚不难确定泥条是否成圆,这类陶片多从泥条接缝处断裂,这类制作方法成型的陶器还需要用陶拍进行拍打、修整,从而使泥条连接紧密。

江西万年早期遗存出土的陶器为手捏成型,因此,陶器内壁凹凸不平、厚薄不匀。陶胎器壁较厚,厚度达到0.7—1.2厘米。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器成型工艺有泥片接筑法和泥条叠筑法。泥片接筑法釆用了泥片或泥条“子母口”相拼接接合的方式。泥片接筑成型后,陶器要进行修整。一般釆用两种方式进行修整,第一种是用片状器在陶器表面进行抹刮和按压,用手抹平,表面光素无纹,这种陶器称为素面陶。另一种是用骨质或竹木类的平齿形的片状器,在陶器的表面进行平行的刮抹,陶器的内外壁则会留下条状或篮状的纹样,这类纹样并不具有装饰的意义,只是修整痕迹,这类陶器被称为条纹陶。

西仙人洞遗址釆用泥条叠筑法成型的陶器,制作时用缠有线、绳或成束植物纤维的陶拍在陶器上进行拍打修整,拍打后会在陶器表面留下粗细不一,模糊不清的类似“绳纹”的印痕,这类陶器被称为绳纹陶。绳纹陶有单面和双面拍打方式,单面绳纹陶是指在陶器外壁以竖向为主拍打绳纹。双面绳纹陶较少,内外壁均拍打绳纹,内壁为横向,外壁为竖向,有时外壁绳纹被草抹光。绳纹陶常在器口部外壁戳印单行或双行小圆窝进行装饰。另外,发现两三块用泥条叠筑法成型的编织纹陶片,外壁拍印有草或绳编的纹样。据仙人洞遗址的资料显示,不同的制陶工艺出现的时间稍有早晚,条纹陶最早,素面陶次之,绳纹陶稍晚,双面绳纹陶早于单面绳纹陶,编织纹可能还要晚一些。

湖南玉蟾岩早期遗址出土的陶器,釆用泥片粘筑法成型,手捏而成。器表的纹样也类似绳纹,粗松而模糊,可能是用植物的藤茎压印而成。有的陶片内外饰有绳纹,相对细密一些。广西桂林甑皮岩第一期遗址出土的一件复原后的圜底釜,采用直接将整块泥捏塑成坯体的直接捏制成型的工艺,工艺较为原始,制作粗糙。

原始的烧制条件

华南地区典型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容易破碎,吸水率高,均显示出较为原始的烧造情况。因为各地均未发现陶窑,可以推测出早期的陶器是釆用平地堆烧烧制而成。陶器烧制的温度较低,在—°C左右,还处于生烧的阶段。值得注意的是甑皮岩一期出土的泥制品,烧成温度低于°C,显示出由泥塑向陶器过渡的中间状态,为陶器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