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一种随着年龄增大体内钙代谢异常,极易导致骨折的全身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年明确提出,骨质疏松是人体衰老过程中的一种病理现象。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应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并强调,对45岁以上女性和60岁以上男性,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测定。当诊断为骨量减少时,就应予以相应治疗。
治疗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在医生监测下进行,也绝非单纯“补钙”就万事大吉。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的药品很多,从作用机理方面可分为以下几类:
1、促进骨矿化类药物
主要有钙剂和维生素D。该研究认为,钙剂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基础药物。而在骨质疏松的治疗中,钙剂仅是一种辅助用药,过分夸大钙剂在骨质疏松治疗中的作用是不科学的。钙主要在肠道吸收,故补钙以口服为好,以~毫克/日较为适宜。补钙要分次进行,尤其临睡前服用意义更大,因骨分解主要在晚间空腹时发生。
2、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人体内分泌代谢中的重要物质维生素D活性代谢产物,不仅是循环中的钙调节激素,还是一种旁內分泌因子,能促进小肠对钙的主动吸收;加速成骨细胞的基质合成,促进骨矿化;增加肌力,增强神经肌肉协调性有效地降低骨质疏松的骨折发生率。钙剂只有在活性维生素D3的作用下方可被骨骼有效地利用。
3、抑制骨吸收类药物
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多用包括雌激素、二磷酸盐、降钙素等类药物。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应用雌激素是通过钙调激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活性维生素D而间接作用于骨组织的,还可直接作用于骨骼上的性激素受体而起作用。须强调指出只有在雌激素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补钙才能发挥出对骨骼有益的作用。三磷酸盐能与骨矿化基质结合,抑制骨吸收。虽然该药生物利用度较低,但它能长期停留在骨骼中,不断地发挥其生物效能。疮床上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骨质疏松。天然降钙素是由哺乳动物甲状腺”细胞分逃的一种多肽激素。目前降钙素已广泛用于各种类型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4、促进骨形成类药物
主要指氟化物,而雄激素、生长激素及甲状腺素正在研究中。氟化物既作用于骨源细胞,还作用于骨祖细胞,促进骨细胞增殖和代谢,从而增加成骨细胞数量,提高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但氟化物是一种细胞毒素,浓度过高会出现不良反应。
以上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可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加以选择,也可联合用药。这样才能既防止骨量的继续丟失,又有效地提高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