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松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骨质疏松骨质疏松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https://m.39.net/disease/a_5629059.html

有调查显示,在超过50岁的女性中,50%以上都有骨质疏松的症状,也就是说,50岁以上的女性每两个人就有一个人骨质疏松。为什么骨折疏松更“偏爱”女性呢?

先来了解下什么叫“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指骨质不断从骨骼中往血液中移动,造成骨质流失,导致骨骼内的孔洞增大,骨骼中出现空洞的现象,因此骨骼就会变得脆弱、易折断。

骨质疏松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骨质疏松?

一、生长发育差异:

人从出生后到青春期前,骨量一直低速缓慢增长,共积累约30%的峰值骨量。青春期前开始,各部位的骨量增速大大提高,并持续3-4年,然后变缓直至在成年早期峰值骨量形成,在此期间,骨密度增长了约50%,骨矿含量约增长2倍。至17、20及26岁,分别达到峰值骨量的90%、95%和99%。健康的女性在保证充足的能量、蛋白质、钙等营养素摄入的条件下,股骨颈和腰椎的骨量积累一般在30岁前就基本完成了,而男性在30岁后皮质骨骨量仍将有少量的增长。

从出生一直到青春期前,男女间骨量并没有差异;青春期开始后,骨量增长开始出现性别差异。一般女孩先于男孩2年开始出现骨量快速增长,但是由于男孩骨量获得的时间相对较长,而且男孩的骨形态大小和骨皮质厚度都要比女孩大,因此,峰值骨量开始显现性别差异。男孩腰椎、股骨远端的峰值骨量总是大于女孩。生长发育期男性运动量比女性大,男孩比女孩有较高的骨矿含量和骨密度与高肌肉量有关。

二、女性生理特点:

除了骨骼生长发育特点外,女性各个生理期也会导致骨量下降,譬如妊娠、哺乳、绝经等。

在妊娠的第一个三月期,骨吸收明显高于骨形成,伴有骨量丢失。妊娠期妇女对钙磷的需要量较非妊娠期增加1倍,尤其是妊娠中后期以后,胎儿发育需要的钙量大,随着孕周延续,母体的缺钙量增加,易出现腓肠肌痉挛腰腿疼等低钙表现。

正常妊娠对母亲的骨代谢有明显影响,但一般通过代偿而不至于发生严重骨丢失;但如多次妊娠加上营养素和钙维生素D的摄入不足使骨量丢失。正常哺乳期妇女每天从乳汁丢失-mg钙,如为双胞胎或同时哺乳两个以上婴儿,每天从乳汁丢失钙元素可达mg。如不及时纠正负钙平衡,会导致骨量丢失明显。

绝经后卵巢功能的衰退导致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会使破骨细胞功能亢进,骨的吸收多于骨的形成,而发生骨量丢失。女性50岁起骨量平均每年丢失0.5%~1%,绝经后妇女平均每年平均丢失骨量3%~5%,妇女骨丢失最终可达峰值骨量的30%~40%。绝经后1-10年内骨量呈快速丢失阶段,65岁以后呈缓慢丢失状态。骨丢失以脊椎骨丢失速度比四肢骨快,但停止得亦快,而四肢骨丢失慢停止亦慢。

另外,在不同女性间骨量丢失也有差异。月经初潮晚来的女性较早来的女性容易患骨质疏松症。月经初潮年龄推后往往可导致成年后低骨密度和高的股骨骨折发生率;生育期妇女经常出现月经紊乱者,发生骨质疏松概率要大于月经正常的妇女。还有月经来得晚走的早的女性更容易患骨质疏松症。这些主要与雌激素变化有关。

雌激素与骨量有很重要关系:其机理主要是雌激素通过雌激素受体途径直接抑制破骨细胞对骨的吸收(直接调节机制);通过特异性核受体途径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间接调节机制);促进破骨细胞的凋亡,阻止成骨细胞的凋亡(细胞凋亡机制)。雌激素还有增加活性维生素D生成及活性、降低骨对甲状旁腺激素敏感性和增加降钙素水平。

骨质疏松症一旦发生是不可逆转的,所有的治疗与干预手段只能够起到延缓疾病发展及预防骨折的作用。所以说,预防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女性来说,要重视预防。

1、多锻炼

生活中一定要多注意锻炼,最好每周锻炼三四次,每次最好能坚持半个小时。锻炼时,也可以选择多种项目,不管是力量型,还是柔韧性的,比如举哑铃、仰卧起坐以及瑜伽等等。

2、补充维生素D

在平常的饮食上,适当多吃一些含钙元素以及蛋白质比较多的食物,比如奶制品、鱼类以及坚果等等,可以预防骨质疏松。除此以外,直接服用补充维生素D的保健品,也有非常好的效果。最后,为了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还需要注意多晒太阳。

3、改掉不良生活习惯

抽烟酗酒都是对骨骼伤害比较严重的习惯,因此,想要保护骨骼健康就需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有临床数据显示,体重比较消瘦的人比体重正常的人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因此女性朋友切勿为了最求苗条而做出对健康不利的事情。

4、定期检查骨骼

女人到了更年期钙元素流失比较严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勤于检查自己的骨骼状况,让专家对自己的骨骼做出评估,这样才可以更加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