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品牌影响力单位存款准备金率年内第10次上调 调幅为4年最大
存款准备金率年内第10次上调 调幅为4年最大
中国人民银行12月8日宣布,从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至此,准备金率达14.5%,创20多年来新高。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10次上调准备金率,上调幅度为4年来最大。
央行指出,此举旨在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从紧货币政策要求,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继2003年9月存款准备金率从6%上调至7%后,这是央行自2004年以来首次将上调幅度从0.5%升至1%,力度明显加大,预计可回收4000亿元左右的流动性。今年以来,通过上调准备金率5.5个百分点,央行累计回收流动性超过2万亿元。
专家指出,央行此次加大上调力度,不仅是对"从紧货币政策"精神的积极响应,更是基于贸易顺差、货币供应、超额储备率等数据继续高位运行的判断。
截至10月底,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总量超过去年全年的1.1倍。央行和银监会11月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严控放贷规模。专家认为,年末贸易顺差仍将维持高位运行格局。而且,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美联储降息和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影响,短期资本加速流入我国,央行被动投放的外汇占款也会随之增加。在贷款投放受限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超额储备率或有较大反弹,从而大大增强明年初投放信贷的能力。正是预见到这点,央行提高准备金率,以预防明年初商业银行猛投贷款。
此外,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指出,今年底财政支出规模较大,12月或有8000亿元的财政存款投放。央行选择此时大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是为了预防流动性反弹。下一步,央行可能会采取"组合拳"的形式,搭配使用市场化的数量型紧缩工具和贷款额度控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还有进一步的上调空间,使用特别国债、央票进行对冲的力度也会比前期有所加大,货币供应增速会有一定的回落。由于此次数量型紧缩力度较大,今年底之前加息的可能性较小,明年加息空间会受到中美利差因素限制,紧缩政策可能会更多地依赖数量型工具和汇率。
准备金率担当从紧货币政策"先行军"
专家认为,走出"对冲"困境需进一步改革汇率形成机制
又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11月贸易顺差、CPI、货币信贷等方面的数据即将公布之际,中央银行上周六宣布,从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为何此次上调1个百分点,而不是2004年以来的每次上调0.5个百分点?在通胀预期加强的背景下,为何央行不加息,而是一再采用数量对冲手段?
一些专家认为,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的流动性投放压力越来越大,货币政策疲于数量对冲,而利率政策空间又受到美国降息挤压。在此情形下,应加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加大汇率弹性,以帮助货币政策走出"对冲"困境。
抑制明年初信贷投放
2004年以来,央行1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与以往13次不同,央行此次将调整的幅度从0.5个百分点提高至1个百分点。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彭兴韵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积极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从紧货币政策"精神,并体现出监管层加大调控力度的决心。
其二,时值岁末,贸易顺差仍维持高位运行的格局。而且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美联储降息和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国际短期资本加速流入我国,这导致央行被动投放出大量外汇占款。加大流动性回收力度实属必然。
其三,今年以来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迅猛,截至10月底,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总量超过去年全年的1.1倍。在此情形下,央行和银监会严控商业银行的放贷规模。一边是不让放贷,另一边是央行投放的外汇占款持续流入银行体系,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超额储备率出现较大反弹,从而大大增强其明年初投放信贷的能力。出于对这点的预见,央行提高1个百分点的准备金率,以预防明年初商业银行猛投贷款,进而控制贷款投放节奏。
一家商业银行有关人士表示,按多年来形成的惯例,商业银行每年上半年特别是年初有十分强烈的信贷投放冲动。央行选择年终上调准备金率,显然是未雨绸缪,将这种信贷冲动扼制在摇篮之中,确保明年货币政策"从紧"不走样。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指出,今年财政收入增速远高于支出,今年底的财政支出量将巨大,12月可能将有8000亿元的财政存款用于投放。央行选择此时大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也是为了预防流动性反弹。
加息空间受限
此前,市场普遍预测11月CPI数据可能反弹,年底之前加息之声再起。但此次央行大幅上调准备金率,扭转了市场的加息预期。
有专家指出,央行加息的空间越来越小。一方面,尽管CPI仍在高位,但这种农产品供给短缺引发的食品通胀很难通过加息来抑制;美元已经进入降息周期,在12月11日的会议上美联储很有可能再次降息,市场预计今后一年将降息100-150个基点;其他国家的央行,比如加拿大、英国也纷纷于近期降息。在这种情况下,为避免与国际利差进一步缩小,中国的加息空间有限,在今年底之前加息的可能性较小。哈继铭判断,明年最多加息两次,紧缩政策更多地依赖数量型工具对冲和加快人民币升值。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央行目前货币政策的核心就是"对冲",即希望通过回收多余的流动性,抑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但对冲是一种被动的货币政策,它的过度使用,不仅带来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损失,也无助于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当前通货膨胀已经日益显现强大压力的时期,利率作为价格信号,其扭曲可能导致的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性成本可能是更为主要的成本,因此要从内部经济平衡的角度来把握利率调整的方向与力度。
应加快汇改
国际收支双顺差-央行被动投放货币回收外汇-货币信贷高位运行、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央行提高准备金率等手段回收流动性。在这个链条中,央行处于一种"被动投放--被动对冲"的困局中。如何才能尽快从这种困局里走出来?
从根源上说,是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带来了国际收支不平衡,解决之道在于采取一揽子措施解决内部结构失衡。但在目前阶段,这种格局很难尽快扭转,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挥汇率机制的调节作用。
专家指出,进一步加快汇率机制改革,是货币政策走出目前困境的必要措施。通过进一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增大汇率弹性,让银行、企业和居民出于避险考虑持有更多外汇,减少国家外汇储备的增速,从而弱化货币发行和国际收支失衡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考虑进一步调整货币篮子的结构,增加欧元等货币的比重,并加快升值步伐以减少央行被动投放的本币供应量。此外,还应该加快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在鼓励资本流出去方面采取更宽松的政策。
而且,更为灵活的汇率机制也有利于利率工具的使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虽然中美利差存在,但如果有更为灵活的汇率波动和一定程度的外汇管理,央行的利率调整空间还是存在的。
为什么不是加息
央行在年底又出了一张"从紧牌",这次利率政策仍然按兵不动。分析人士认为,内外种种因素掣肘,央行对于加息保持审慎,为避免矫枉过正,目前仍偏重从数量工具上发"从紧牌"。
上周市场就传出11月CPI可能创新高的消息,但央行没有选择加息来弥补负利率,而是比以往"双倍"上调存款准备金。加息预期似乎再次落空了。
天相投资公司高级分析师石磊认为,连续两个月市场加息预期落空,反映出加息的确受到一些因素制约,因此央行态度比较审慎。目前至少有经济拐点、利差、资本市场三个方面的加息效应还不能够明确。
首先,继续加息会不会带来经济增长"硬着陆"?看看美国的教训,即使是美联储式连续小幅频繁加息,也还是带来了突发的次贷危机。中国如果遭遇类似的风险,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尤其在目前中国银行业刚刚开始了"成长之旅",一场坏账风暴完全可能让辛苦改革的努力付之东流。
毕竟,目前关于明年世界经济增长、贸易顺差情况的预期还很不确定。加息带来的影响将比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得多,央行可能宁愿先观察一段时间。
其次,中美利差缩小甚至逆转会不会带来热钱涌入的风险?美联储已经连续两次降息,中美利差已缩小到0.5%以下,而本周美国有可能再次降息,中美利差随时可能逆转。尽管利率平价的效应目前存在争议,但人民币年升值已近6%,如果再加上中美利差,热钱涌入的动力无疑会增强。
实际上,自从美联储9月18日4年来首次降息,中国央行就再没有加过息;而10月、11月通胀形势都比较严峻,从缓解负利率角度看央行本应加息。这说明,中美利差的"软约束"始终都是个问题。
再次,股市会不会受到加息影响而"雪上加霜"?股市目前处于调整中,还没有走出本轮低谷。而广州、北京等地的房价也出现了许久不见的下跌。
尽管央行一再表示"仅仅关注资产价格",但可以看出,7、8、9连续三个月的加息正好是今年股市"滚烫"的时候,股指经历了最陡峭的上涨。而10月"小熊市"到来,加息也销声匿迹了。分析人士认为,这也许不是简单的巧合。
总之,价格性调控工具的影响往往是长远的、难以逆转的;而数量型工具影响一般是一次性、有针对面的,后果也是可以控制的。即使数量上"紧过了头",央行随时可以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渠道释放流动性,不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因此,央行又一次选择了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